对于带锂电池的产品,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出厂时产品锂电池电量应设置成多少?且一般这个指标在生产端是需要严格管控,基本上属于出厂必检项目。今天聊聊这个问题的实际意义及如何设计出厂电量。


1.锂电池运输的电量约束条件

安全角度:不能太高

运输过程是一个非常严苛的考验,各种振动冲击,高低温,高湿高盐。锂电池在高电量时不安全,易发生热失控起火爆炸。试想一个电池磕磕碰碰短路了,一个电池若是只有10%的电量,大电流放一会就没电了,温度可能没达到燃点就没电无法继续升温;若是电池是满电的,能放老会了。

UN38.3里面有提到电池电量不超过30%,但在运输测试报告里面却没有测试这一项。大概的意思就是规定在这,不强制检查,自己把握,但出了事就自己负责。所以市面上很多产品肯定是不满足这个的,例如带电池仓的产品蓝牙耳机100%电量。

另外各家的电芯规格书里面也有写运输电量不超过30%。


实际产品角度:不能太低

确保产品在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时候电池不能馈电。

在产品没开机使用的情况下电池包电量损耗主要有3部分:

  • 电芯本身的漏电流,锂电自放电机理包括物理和化学自放电,其中物理自放电与电池内部的微短路有关,而化学自放电与电池材料的化学反应有关,这个是电池固有的,只是漏多漏少的问题,好电芯漏得少;
  • 电池包BMS/保护板的耗电,正儿八经的电池包内部至少至少有个保护板,上面保护IC及电路是耗电的,这个基本上也是100%有的;
  • 系统漏电,这个看系统电的设计,不一定所有产品都有。

所以,电池包即使放在那里一动不动,也是一定会掉电的。

另外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上,一般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运输时间,库存时间,销售时间。一般出厂后会运输到销售端的仓库,国内的倒还好,2,3周基本能搞掂,若是出海的,海上漂1-2个月很正常。到了销售区域的各种仓库,等到终端销售出去,若是当季没能卖出去可能还得放到明年等等。要充分考虑市场端的整个时长。

出厂电量得确保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不馈电,就不能太低。


2.锂电池出厂电量设计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计算出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上会损耗的总电量,总耗电=漏电流*时长,那么问题就变成搞清楚电池包总的漏电流和预估的最大时长。

上面提到电池包的漏电流一般有3部分:电芯自身的漏电流,保护板/BMS的耗电,系统漏电。这几部分漏电流可通过测量测得,也应该通过测量测得。

  • 保护板/BMS耗电,系统漏电,这两个可以直接串接高精度万用表测量,要注意测试要覆盖不同的工况,BMS有些工况的耗电会相对高些。纯模拟的保护板一般几uA到数十uA,看保护板的方案及功能,一般功能越简单耗电越少;BMS就看方案复杂程度,耗电跨度比较大,一般数十uA到小几百uA。
  • 电芯自身的漏电流测量会稍微麻烦点。电芯漏电流测量有静态测量法和动态测量法。静态测量法就是通过静置一段时间看初始电量和静置后电量差,优点是很直观,缺点是测量慢,耗时长,真的要静置那么长时间。动态测量方法结合等效电路模型,在电池工作状态下完成测量,例如通过测量自放电内阻来间接测量,优点是快,缺点是对要基于电芯的精准建模,模型不对测出不准。另外电芯漏电流和温度有较大关系,一般高温时漏电流会明显增加,需要考虑高低温情况下的漏电流。


时长主要基于产品市场,销售,物流,仓储的数据来做一个预估,这个主要是估的。

有了漏电流和时长就可以计算出总的电量损耗了,就可以设计出厂电量了。

万一计算出来的出厂电量很高怎么办?一方面确认漏电流是否合理,若是漏电流很大明显不合理,那就要想办法优化漏电流。若是漏电流已经很小,做到顶了,那么就要从时间上做文章,例如放置一段时间后要经销商/仓库端补电,这也是很常见的做法。



嘉立创PCB

还没有评论,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