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简述

传感器器件是一类能够检测和响应环境变化的设备,传感器器件将物理量(如温度、压力、光线、声音、运动、电场、磁场等)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供进一步的分析、处理、控制或交互。

常见的传感器根据传感的物理量来分主要就几种:声光电磁力惯性温度。但根据用途,应用来分的话种类就很多,激光雷达(光),毫米波雷达(电磁波),图像传感器(光),温度传感器,环境光传感,接近传感器,IMU惯性传感器,触摸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HALL传感器,气压,地磁,气体等等。


传感器的应用思维

这些传感器在应用的时候,其实有很多共通的要注意的地方,大概的感觉就是,这是个xx传感器,选型应用的时候要看哪些东西,注意什么。今天聊聊传感器类器件应用的一些通用思维。

  1. 精度。精度表征输出信号与被测量真实值之间差异。精度是传感器性能的关键指标。精度概念又包含绝对精度,相对精度,有效精度等概念。绝对精度指传感器输出与真实值之间的绝对差异。相对精度是指传感器读数变化与真实值变化的比例,有些时候即使绝对精度不是最优,相对精度也可以很高。有效精度,对于系统来说有效精度是传感器输出减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之后的值,一个输出10位的传感器,如果静态时后面2位的值都在随机跳动,那后面2位的值就不是有效精度,因为观测值不变的情况下它都在变,这2位数据算不上有效。所以要特别关注有效精度。对于不同的应用来说,精度要求也是不同的,够用就好。
  2. 量程。就是传感器可测量的范围,是否满足应用需求。量程一定要留有合适的裕量,太满太极限容易出问题。
  3. 线性度。《信号与系统》,《控制原理》介绍了,线性系统是最容易处理的,像传感器信号输出为了方便后端使用一般是线性输出,线性度就是表征输出有多线性,这里也要看全量程的线性度如何,很多是中间一段线性度好,首尾两端的不好。对于非线性系统就要考虑一些数值方法处理,是否要拟合,校准之类。
  4. 一致性。传感器个体之间有差异,一致性是生产制造环节无法避免的,只是大小的区别。一致性也可以用来评估厂家的生产制造水平,产品个体差异很大的说明水平不咋地,尽早换吧。若一致性没有评估充分,那么就容易出现,样品、样机、试产阶段产品没问题,一到量产不良率,产线直通率蹭蹭上去。若是器件一致性差但应用一致性要求很高的场景,可能研发阶段就要考虑批次,个体校准标定。
  5. 灵敏度。灵敏度表征对被测量变化响应能力。灵敏度高的,被观测量稍一变化输出就变化明显,反之就是很不敏感。灵敏度一般和量程,动态范围,噪声这些是有些矛盾的。灵敏度无好坏之分,主要看应用场景,在应用时主要考虑应用场景的需求,在被测量变化不明显时选择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或系统端用其他办法放大被测量的变化。灵敏度和系统匹配才能保证不超量程,获得良好的精度。
  6. 噪声,信噪比。传感器输出中出现的随机变化或非期望的信号,这些变化并不对应于被测量的物理量。噪声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传感器本身的特性、环境条件、电子干扰等。噪声是一定有的,大小能不能接受,去除噪声后的有效精度,信噪比是否满足。信噪比表征有用信号和噪声的比值,能更好地描述噪声的影响,噪声绝对的幅值没有太多意义,如果噪声很大但信号更大那大概率也是能用的。
  7. 响应时间。传感器的delay,现在输出的是前x秒发生的事,对于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场景要充分考虑。
  8. 传感器特性,适用场景,应用局限,corner case,失效模式。目前来看,各类传感器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有适用场景及应用局限。例如在导航领域,惯性传感器可以提供一些惯性信息,理论上可以根据牛二算出来运动轨迹、位移等等这些信息,但惯性传感器固有的零偏,漂移使得只依赖惯性传感器算出来的数据时间长了是一定会漂的,这时候一般要用其他的传感器来弥补它的缺陷,例如常见的组合导航。熟悉传感器的特性才能用好传感器,才能解决好系统性的问题。
  9. 能耗,接口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考量,不要只自顾自的。


传感器种类繁多,应用起来感觉纷繁乱杂,但仔细抽象总结一下,基本上都是上述考量的几个问题,在选型应用时,从这些维度评估,应该能少踩些坑。


嘉立创PCB

还没有评论,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