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佳电子碳化硅(SiC)MOSFET可靠性综合分析:试验方法及其意义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

执行摘要


本报告对碳化硅(SiC)MOSFET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及其深层意义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随着SiC技术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高端工业应用中日益普及,对其长期可靠性的严苛验证已成为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石。报告强调,SiC MOSFET的可靠性评估是一项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必须超越传统的“通过/失败”判定,深入理解每项试验背后的物理失效机制。

报告系统性地剖析了行业内广泛采用的一整套加速寿命试验方法。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评估芯片本征可靠性的试验,以及评估封装外在可靠性的试验。针对芯片本征可靠性,**高温反向偏置(HTRB)试验旨在评估器件在关断状态下的高压阻断能力和边缘端接结构的稳定性;而高温栅极偏置(HTGB)**试验则专注于评估SiC技术中最关键的可靠性环节——栅极氧化层(SiC/SiO₂界面)的完整性与阈值电压($V_{GS(th)}$)的稳定性。

针对封装外在可靠性,**高温高湿反向偏置(H3TRB)高压蒸煮(AC)**试验评估封装材料抵抗湿气侵蚀和电化学腐蚀的能力。**温度循环(TC)间歇运行寿命(IOL)**试验则通过模拟温度波动,评估由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匹配(CTE Mismatch)引起的热机械应力,及其对焊线、芯片贴装焊料层和封装分层等造成的疲劳损伤。

本报告的核心论点在于,这一整套标准化的试验不仅是产品认证的必要流程,更是一个强大的诊断矩阵。通过分析器件在不同应力组合下的参数漂移或失效模式,工程技术人员能够精准地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将问题追溯至SiC晶体生长、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工艺或封装组装等特定环节。最终,对这些试验方法及其意义的深刻理解,是成功部署SiC技术、推动电力电子系统向更高性能、更高可靠性迈进的关键所在。

第1章:SiC功率器件可靠性认证的必要性

1.1 引言:SiC MOSFET作为电力电子领域的范式转移

 

碳化硅(SiC)MOSFET的出现,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一次重大范式转移。相较于传统的硅(Si)基器件,SiC材料在物理特性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禁带宽度约为Si的3倍,临界击穿电场强度高出近10倍,热导率则是Si的3倍以上 。这些卓越的材料特性直接转化为器件层面的性能飞跃,使得SiC MOSFET能够在更高的电压、更高的频率和更高的温度下运行。



在系统应用层面,这些器件优势带来了革命性的价值。更高的击穿电场意味着在相同电压等级下,SiC器件的漂移层可以做得更薄、掺杂浓度更高,从而大幅降低导通电阻($R_{DS(on)}$),减少导通损耗。更高的开关频率允许系统使用更小、更轻的电感和电容等无源元件,显著提升了功率密度,使得电力电子系统得以小型化和轻量化。优异的热导率则简化了散热设计,提高了系统的热管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 。这些系统级优势使得SiC MOSFET成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OBC)与主驱逆变器、光伏与储能逆变器、数据中心电源以及工业电机驱动等前沿应用领域的理想选择。

1.2 SiC技术的独特可靠性挑战

 

尽管SiC带来了巨大的性能优势,但它并非硅器件的简单“即插即用”替代品。其独特的材料属性和制造工艺也引入了一系列区别于传统硅器件的、全新的可靠性挑战 。对这些挑战的深入理解是进行有效可靠性评估的前提。

1.2.1 栅极氧化层完整性

 



栅极氧化层是SiC MOSFET中公认的最为关键且脆弱的可靠性环节。尽管其氧化物材料与硅器件同为二氧化硅(SiO₂),但SiC与SiO₂之间的界面(SiC/SiO₂界面)远比Si/SiO₂界面复杂。由于SiC的晶体结构失配以及在热氧化过程中碳元素的存在,SiC/SiO₂界面处会形成更高密度的界面态陷阱和近界面氧化物陷阱(NITs)。这些陷阱在电场和温度的共同作用下,会捕获或释放载流子,导致器件的关键参数——阈值电压($V_{GS(th)}$)发生漂移,即偏置温度不稳定性(BTI)现象。此外,SiC器件工作时承受的电场强度更高,这增加了栅氧层发生时间相关介质击穿(TDDB)的风险 。

1.2.2 体二极管退化

SiC MOSFET的结构中天然存在一个寄生的体二极管。在桥式电路的死区时间内,该二极管会导通续流。然而,SiC外延生长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名为基平面位错(BPDs)的晶体缺陷。在体二极管双极性导通(即电子和空穴同时注入)期间,复合能量会诱使这些BPDs扩展,形成层错(SFs)9。这些层错在漂移区内表现为局部高电阻区域,导致器件的导通电阻($R_{DS(on)}$)随时间增加而劣化,进而增加导通损耗,严重时可能引发热失控 。

1.2.3 其他SiC特有的问题

除了上述两大核心问题,SiC器件还面临其他挑战。例如,为了获得更低的导通电阻,SiC MOSFET的芯片面积通常远小于同等电流规格的硅器件,这导致其在短路工况下单位面积承受的电流密度和热量急剧增加,短路耐受时间(SCWT)较短,对保护电路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在高海拔或航空航天应用中,SiC器件对宇宙射线等高能粒子更为敏感,更容易发生单粒子烧毁(SEB)现象 。

1.3 加速寿命试验(ALT)的角色


面对这些独特的可靠性挑战,必须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加速寿命试验(ALT)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是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施加远超正常工作条件的应力(如高温、高压、高湿等),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为数百至一千小时)激发并暴露那些在正常使用寿命(通常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内才会出现的潜在失效模式 。

这种加速测试对于要求高可靠性的应用至关重要。例如,汽车电子领域的AEC-Q101标准和高端工业应用都要求器件具备极长的使用寿命和极低的失效率 。通过ALT,制造商可以在产品发布前识别并解决设计或工艺上的薄弱环节,确保产品满足这些严苛的要求。

重要的是,单一的测试无法全面评估器件的可靠性。必须采用一套组合的试验方案,分别针对器件的不同部分和不同的失效机制。这些试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估半导体芯片自身稳定性的本征可靠性试验,另一类是评估封装结构及其与芯片相互作用的外在可靠性试验 。只有通过了这样一套全面的考验,才能证明一个SiC MOSFET产品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长期可靠性。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核心的转变是从简单地遵循为硅器件制定的标准,到深刻理解这些标准如何应用于具有完全不同失效物理的SiC器件。半导体行业长期依赖于JEDEC和MIL-STD等成熟标准体系,这些体系主要基于数十年的硅技术经验积累而成 。当把一个典型的测试(如HTGB)应用于SiC MOSFET时,虽然测试流程相同,但其结果(如$V_{GS(th)}$漂移)的幅度和背后的陷阱动力学过程与硅器件截然不同 。因此,仅仅依据硅器件的允收标准来判断“通过”或“失败”可能会产生误导。真正的工程价值在于理解器件为何以及如何通过测试,并将结果与SiC特有的物理机制联系起来。这种从“合规性检查”到“工程诊断”的思维转变,是构建真正可靠的SiC电力电子系统的关键。

 

第2章:高压与热应力下的可靠性评估(本征可靠性)


 

为了系统性地评估SiC MOSFET的本征可靠性,即半导体芯片自身的设计、材料和制造工艺的稳健性,行业采用了一系列标准化的加速应力测试。这些测试通过施加严苛的电应力和热应力,旨在暴露芯片内部潜在的缺陷和长期退化机制。下表综合了本次分析所依据的可靠性报告中涉及的主要试验项目、条件及标准,为后续的详细论述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框架 。

试验项目完整名称 (中/英)测试条件参考标准主要目标失效机制HTRB高温反偏试验 / High Temperature Reverse Bias结温 $T_{j}=175^{\circ}C$, 反向电压 $V_{R}=650V$, 时间 $= 1000h$MIL-STD-750 M1038边缘端接结构退化、离子污染、漏电流增加、击穿电压降低HTGB(+)高温栅偏试验 (正偏) / High Temperature Gate Bias (Positive)结温 $T_{j}=175^{\circ}C$, 栅源电压 $V_{GS}=22V$, 时间 $= 1000h$JESD22-A108栅氧层电子俘获、阈值电压正向漂移(PBTI)、导通电阻增加HTGB(-)高温栅偏试验 (负偏) / High Temperature Gate Bias (Negative)结温 $T_{j}=175^{\circ}C$, 栅源电压 $V_{GS}=-10V$, 时间 $= 1000h$JESD22-A108栅氧层空穴俘获、阈值电压负向漂移(NBTI)、寄生导通风险H3TRB高温高湿反偏试验 / High Humidity High Temp. Reverse Bias环境温度 $T_{a}=85^{\circ}C$, 相对湿度 $RH=85\%$, 反向电压 $V_{R}=520V$, 时间 $= 1000h$JESD22-A101封装湿气渗透、金属层电化学腐蚀、钝化层退化IOL间歇运行寿命试验 / Intermittent Operational Life结温变化 $\triangle T_{j}\ge100^{\circ}C$, 循环次数 $= 15000$次MIL-STD-750 M1037焊线疲劳/剥离、芯片贴装焊料层疲劳开裂、体二极管退化TC温度循环试验 / Temperature Cycling环境温度 $T_{a}=-55\sim150^{\circ}C$, 循环次数 $= 1000$次JESD22-A104封装材料热失配导致的分层、开裂,焊点疲劳AC高压蒸煮试验 / Autoclave Test环境温度 $T_{a}=121^{\circ}C$, 相对湿度 $RH=100\%$, 压力 $= 15psig$, 时间 $= 96h$JESD22-A102封装材料的抗湿气渗透能力、材料界面粘合强度

2.1 高温反向偏置(HTRB)试验

2.1.1 原理与目标

 

高温反向偏置(HTRB)试验是评估功率半导体器件在关断状态下长期可靠性的核心方法。其目标是检验器件在承受最大额定电压和最高工作温度的双重压力下,其阻断能力是否会随时间退化 18。对于高压SiC MOSFET而言,HTRB试验的重点不仅在于验证主PN结的完整性,更关键的是评估芯片边缘为分散高电场而设计的复杂端接结构(如结终端扩展、场限环等)的长期稳定性。

2.1.2 标准化流程 (MIL-STD-750 M1038)

根据所提供的可靠性报告,典型的HTRB试验条件为:将器件的结温($T_{j}$)升高至175°C,同时在漏源两端施加一个接近其额定击穿电压的反向偏置电压($V_{R}$),例如对于额定电压650V的器件,施加650V的电压,或通常为额定值的80%。栅源两端保持0V或施加一个轻微的负偏压,以确保沟道完全关闭 。整个应力过程持续1000小时 。在试验前后及关键时间节点,需要精确测量器件的静态参数。

2.1.3 失效物理

HTRB试验通过高温和高电场的协同作用,加速了多种潜在的失效机制:

离子迁移:在高温下,芯片表面或钝化层中残留的移动离子(如Na⁺)会获得更高的迁移率。在漏源间强电场的作用下,这些离子会发生定向漂移,并在高电场区域(如端接环的边缘)聚集。这些聚集的电荷会扭曲原有的电场分布,可能导致局部电场过高,从而引发提前击穿 。

电荷俘获:在强电场下,载流子可能被注入到钝化层(如SiO₂或SiN)或其与SiC的界面陷阱中。这些被俘获的电荷同样会改变端接结构中的电场分布,降低其有效性,最终导致击穿电压下降 。

参数漂移:HTRB试验后,主要的失效判据是关键静态参数的漂移。最常见的退化现象是零栅压漏电流($I_{DSS}$)的显著增加和漏源击穿电压($V_{(BR)DSS}$)的降低。一个设计优良、工艺洁净的SiC MOSFET,在完成1000小时HTRB试验后,其击穿电压的漂移应非常小,例如小于2%,这被视为端接结构稳健的重要标志 。


2.1.4 试验意义

通过HTRB试验,可以有效地验证SiC MOSFET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其高压阻断能力的可靠性。这对于逆变器等应用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些应用中,器件在一半以上的时间里都处于阻断高直流母线电压的状态。如果在HTRB试验中出现失效,通常指向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芯片设计层面,特别是边缘端接结构的设计裕量不足;二是晶圆制造工艺层面,如钝化层质量不佳或工艺过程中引入了离子污染 。因此,HTRB是确保器件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因电场或热应力而发生意外击穿的关键质量关卡。

2.2 高温栅极偏置(HTGB)试验

2.2.1 原理与目标

高温栅极偏置(HTGB)试验是专门为评估MOSFET栅极氧化层(Gate Oxide)的长期可靠性而设计的,这对于SiC MOSFET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如前所述,SiC/SiO₂界面是其可靠性的核心挑战 。该试验通过在高温下对栅极施加持续的直流电压,模拟器件在导通或关断状态下栅氧层承受的电应力,旨在加速与栅氧层相关的退化机制。

2.2.2 标准化流程 (JESD22-A108)

HTGB试验通常分为正偏和负偏两种模式,以全面评估栅氧在不同偏置方向下的稳定性。根据报告中的数据,典型条件为:结温($T_{j}$)设定在175°C,应力持续时间为1000小时 。

正偏压温度不稳定性 (PBTI):在栅源之间施加一个持续的正电压,如+22V。这个条件模拟了器件长时间处于“导通”状态时栅极承受的应力。

负偏压温度不稳定性 (NBTI):在栅源之间施加一个持续的负电压,如-10V。这个条件模拟了在许多驱动方案中为了确保器件可靠关断、防止寄生导通而施加的负栅压。





2.2.3 失效物理

高温和栅极强电场的结合,极大地加速了SiC/SiO₂界面及附近氧化层中的电荷俘获过程:

电子俘获 (PBTI):在正栅压作用下,SiC导电沟道中的电子会被吸引并隧穿注入到栅氧层中,最终被界面附近或氧化层体内的缺陷(即近界面氧化物陷阱,NITs)所俘获。这些被俘获的电子在栅氧中形成了净负电荷,它会部分屏蔽栅极电压的作用,使得开启器件变得更加困难。宏观上,这表现为阈值电压($V_{GS(th)}$)向正方向漂移 。

空穴俘获 (NBTI):在负栅压作用下,情况则相反,价带中的空穴被吸引并俘获到陷阱中。这些被俘获的空穴在栅氧中形成了净正电荷,使得在较低的栅压下就能形成导电沟道,即开启器件变得更容易。宏观上,这表现为阈值电压($V_{GS(th)}$)向负方向漂移 。

时间相关介质击穿 (TDDB):无论是电子还是空穴的俘获,都会在氧化层中逐渐累积缺陷。当缺陷密度达到临界水平时,会形成一个贯穿氧化层的导电路径,导致栅极与源极或漏极之间发生永久性的短路,这是栅氧的最终、灾难性的失效模式 。

2.2.4 试验意义

$V_{GS(th)}$的稳定性对于电力电子系统的可预测、可靠运行至关重要。HTGB试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器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安全。

显著的阈值电压正向漂移会导致器件在相同的栅极驱动电压下,其导通电阻($R_{DS(on)}$)增大。这会直接增加导通损耗,降低系统效率,并可能引发额外的散热问题 。

显著的阈值电压负向漂移则更为危险。它会减小器件的抗噪声裕量。在高速开关的桥式电路中,由另一个桥臂开关引起的$dV/dt$噪声很容易通过米勒电容耦合到栅极,如果此时的阈值电压已经变得很低,就可能导致器件被意外地寄生导通,形成上下桥臂直通(Shoot-through),从而引发灾难性的系统故障 。

因此,通过HTGB试验且$V_{GS(th)}$漂移极小(例如,在数千小时测试后漂移小于0.2V被认为是卓越性能的表现)是高质量栅氧工艺的直接证明,预示着器件具有长期的运行寿命和稳定的开关特性 。

HTRB和HTGB这两项试验共同构成了对SiC MOSFET芯片本征可靠性的核心评估。它们并非孤立的测试项目,而是互为补充,共同描绘了器件在两种基本工作状态下的稳健性。一个功率开关的核心功能是在关断时可靠地阻断电压,在导通时高效地传导电流。HTRB试验直接模拟了最严苛的关断状态——在最高温度下承受最高电压,其焦点是器件的边缘端接和体材料特性 。如果HTRB失败,意味着器件无法被信任用于隔离高压。而HTGB试验则直接模拟了控制端(栅极)在导通(正偏)和关断(负偏)期间所承受的应力,其焦点是脆弱的SiC/SiO₂界面 。如果HTGB失败,意味着器件的开关特性不稳定,同样无法被信任。因此,一个器件必须同时通过这两项测试,才能被认为其芯片本身是可靠的。一个稳定的栅极若无法阻断电压(HTRB失效)则毫无意义,反之亦然。这种互补关系强调了在考虑封装影响之前,对SiC芯片本身进行全面认证的整体性方法。


第3章:环境与热机械应力下的稳健性评估(外在可靠性)

 

在验证了半导体芯片的本征可靠性之后,下一步是评估其在封装保护下,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热机械应力的能力。这部分试验关注的是封装的“外在可靠性”,即封装材料、结构设计和组装工艺的质量。

3.1 高温高湿反向偏置(H3TRB)试验

3.1.1 原理与目标

高温高湿反向偏置(H3TRB)试验旨在评估非气密性封装的器件在潮湿环境下并同时承受电应力时的可靠性,这是一种非常贴近现实应用的严苛考验 。其目标是加速由湿气渗透引起的各种失效模式,检验封装对内部芯片的保护能力。

3.1.2 标准化流程 (JESD22-A101)

该试验以其标志性的“85/85”条件而闻名:将器件置于环境温度为85°C、相对湿度(RH)为85%的环境仓中,同时在漏源两端施加一个高的反向偏置电压(例如,额定电压的80%,即520V),并持续1000小时 。

3.1.3 失效物理

H3TRB试验巧妙地结合了温度、湿度和电压三大应力源,协同加速封装层面的退化:

湿气渗透:高温高湿环境为水分子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使其能够通过塑封料(Molding Compound)的本体渗透,或者沿着塑封料与金属引脚之间的微观界面“溜”进封装内部 。

电化学腐蚀:一旦水分子到达芯片表面,在高反偏电压形成的强电场作用下,会发生电解,形成一个微观的“腐蚀电池”。这会引发芯片表面的铝金属化(如焊盘)发生电化学腐蚀,生成非导电的氢氧化铝,最终可能导致漏电路径的形成或连接开路 29。

钝化层退化:芯片表面的钝化层(通常是氮化硅或聚酰亚胺)是抵御湿气和离子的最后一道防线。H3TRB试验同样对这层材料的完整性和附着力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

3.1.4 试验意义

H3TRB是所有采用非气密性塑料封装的功率器件必须通过的关键认证测试。通过此项测试,意味着该产品的封装材料(塑封料)具有足够低的透湿率,并且封装工艺(如塑封料与引线框架的粘合)质量优良,能够有效阻止外部湿气在器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侵入并造成损害 24。随着SiC器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压直流场合,传统的低压H3TRB测试已不足以反映真实工况,因此,施加高直流偏压的H3TRB-HVDC测试变得尤为重要和严苛,它能更真实地评估SiC器件在恶劣工业或汽车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 。

3.2 温度循环(TC)与间歇运行寿命(IOL)试验

3.2.1 原理与目标

温度循环(TC)和间歇运行寿命(IOL)试验是评估功率器件热机械可靠性的两大核心手段。它们的目标是模拟器件因环境温度变化或自身功率通断而经历的温度波动,从而加速由热机械应力引起的疲劳失效,这是功率器件最主要的磨损失效机制之一 。

3.2.2 标准化流程

TC (JESD22-A104):这是一种被动测试。器件处于非工作状态,被放置在一个可以快速改变内部空气温度的温箱中,使其在两个极端温度点(例如-55°C和150°C)之间反复循环。每次循环都包含足够的保温时间以确保器件内外温度均匀。整个测试通常包含数百至一千次循环 。

IOL (MIL-STD-750 M1037):这是一种主动测试。器件被施加功率,通过自身的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发热,达到一个较高的结温;然后切断功率,通过散热器强制冷却至较低温度。这个过程的目标是产生一个足够大的结温摆幅($\triangle T_{j}$),例如大于等于100°C,并重复数万次循环(例如15,000次)。

3.2.3 失效物理

这两种测试的根本物理原理是封装内部不同材料之间热膨胀系数(CTE)的不匹配 。封装由多种材料构成,包括SiC芯片、铜引线框架、贴片焊料、铝焊线和环氧树脂塑封料等。当温度变化时,这些材料会以不同的速率膨胀和收缩,从而在它们的结合界面上产生巨大的机械应力。

日积月累的循环应力会导致材料的疲劳损伤,最终表现为以下几种典型的失效模式:

焊线疲劳与剥离:连接芯片焊盘和引线框架的铝焊线,尤其是在其根部(heel)或键合点,会因反复的弯曲应力而产生裂纹,最终断裂或从焊盘上剥离(lift-off)。

芯片贴装焊料层开裂:位于芯片和基板之间的大面积焊料层,会因剪切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疲劳裂纹。裂纹的扩展会增加器件的热阻,导致结温在相同功率下升高,进一步加速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封装分层:塑封料与芯片表面或引线框架之间的粘合界面,也可能因热失配应力而发生分层(delamination)。

3.2.4 试验意义

TC和IOL试验是预测封装器件机械寿命和耐久性的主要依据。其中,IOL试验由于热量由芯片内部产生,能更真实地模拟器件在实际功率循环应用中的热梯度分布,因此被认为更能代表器件的实际运行工况 。通过这两项严苛的循环测试,可以验证封装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材料选择的匹配性以及组装工艺的质量,确保器件能够承受其预期寿命内反复开关所带来的机械冲击。

对这两种热循环测试的区分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揭示了封装可靠性的不同方面。功率器件在其生命周期中会经历两种主要的热应力:一种是源于自身运行的功率循环(自发热),另一种是源于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IOL测试直接模拟了前一种运行应力 。热源是芯片本身,从结到壳形成一个陡峭的温度梯度,这对最靠近芯片的部件——芯片贴装焊料和键合焊线——施加了最严酷的考验。因此,IOL是预测因主动使用而导致的磨损失效的最佳指标。相比之下,TC测试模拟的是环境应力,如运输、存储或在温度波动剧烈的环境中工作 。整个器件从外部被加热和冷却,温度分布相对均匀。这种应力主要考验封装的宏观结构,特别是塑封料与引线框架之间的大面积界面。因此,一个器件可能通过了TC测试但却在IOL测试中失败,反之亦然。全面的可靠性认证必须包含这两种测试,以确保器件无论是在持续工作还是在恶劣环境中闲置时都同样可靠。这表明封装可靠性并非单一指标,而是其对不同应力模式响应的综合体现。

3.3 加速抗湿性(高压蒸煮/AC)试验

3.3.1 原理与目标

高压蒸煮(Autoclave,简称AC)试验是一种高度加速的、通常是破坏性的测试,其设计目标是在极短时间内评估封装抵抗湿气渗透的极限能力 。

3.3.2 标准化流程 (JESD22-A102)

该试验将器件放置在一个类似高压锅的密闭容器中,施加高温(121°C)、100%相对湿度(饱和蒸汽)和高压(约2个大气压,或15 psig)的极端环境,并持续一段时间(例如96小时)。与H3TRB不同,AC试验期间不施加任何电偏置。

3.3.3 失效物理

这种饱和蒸汽环境利用压力作为驱动力,强制水分子侵入封装的任何薄弱环节,如材料本身的微观孔隙、不同材料间粘合不良的界面或微裂纹。它旨在迅速暴露可能导致分层、腐蚀或其他湿气相关失效的潜在缺陷 。

3.3.4 试验意义

AC试验并非模拟任何真实的终端应用环境,而是一种“酷刑测试”(torture test)。它主要用于封装的初始认证阶段,尤其是在引入新的封装材料(如新的塑封料、芯片贴装胶)或新的封装设计时。通过这种极端测试,可以快速评估封装的气密性和材料的内在稳定性,是一种高效的筛选和验证手段 40。

 

第4章:针对SiC特有失效模式的试验方法综合应用




将前述的系列可靠性试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认证项目,可以将其转化为一个强大的诊断工具箱。通过综合分析器件在不同试验中的表现,能够精准地定位SiC技术中特有的薄弱环节。

4.1 诊断方法:利用试验组合定位SiC的薄弱环节

本节将重新审视这套试验,不再将其看作一份简单的认证清单,而是作为一个能够识别并剖析SiC特有失效模式根本原因的诊断框架。

4.2 应对栅极氧化层的挑战

阈值电压($V_{GS(th)}$)的不稳定性是SiC MOSFET最受关注的可靠性问题。HTGB试验是直接探测这一机制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精确测量HTGB试验前后$V_{GS(th)}$漂移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深入了解SiC/SiO₂界面的质量。例如,一个较小的正向漂移(PBTI)和一个可控的负向漂移(NBTI)通常表明晶圆厂采用了高质量的栅氧生长工艺以及有效的后处理技术,如氮化退火,该技术能有效钝化界面陷阱,提高界面稳定性 。

然而,静态的HTGB测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器件在实际开关应用中的行为。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动态栅极应力(DGS)测试。这类测试通过对栅极施加高频开关脉冲,发现在静态HTGB测试中不明显的$V_{GS(th)}$漂移现象 。这表明,在动态开关过程中,陷阱的充放电行为可能更为复杂。这推动了行业标准向更贴近实际应用的动态测试方法演进,以更全面地评估栅极的可靠性。

4.3 探测体二极管的退化

体二极管的退化是一种隐蔽的磨损失效,静态测试几乎无法发现。其物理根源在于,只有当体二极管正向导通,发生载流子复合时,才会诱发层错的扩展 。

在标准可靠性试验组合中,IOL(间歇运行寿命)测试无意中为探测该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桥式电路的死区时间内,电流必须流经MOSFET的体二极管。因此,在IOL测试的数万次功率循环中,体二极管同样经历了数万次的短暂正向导通。这足以激活并累积层错缺陷。

体二极管退化的关键指标不是灾难性失效,而是在数千次循环后,器件的导通电阻($R_{DS(on)}$)或体二极管正向压降($V_{SD}$)出现缓慢但可测量的增加 。因此,在进行IOL试验时,定期监测这些参数的变化,对于捕捉这种对SiC而言至关重要的磨损机制是不可或缺的。

4.4 描绘一幅完整的可靠性画像

综上所述,这一整套可靠性试验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共同构建了对一个SiC MOSFET产品的全面评估,缺一不可:

HTRB与HTGB:共同认证了半导体芯片的本征可靠性,确保其在电学和热学应力下,核心的阻断和开关功能是稳定和持久的。

TC与IOL:共同认证了封装的热机械结构完整性,确保器件能够承受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反复机械应力,这是决定其机械寿命的关键。

H3TRB与AC:共同认证了封装材料的环境耐受性,确保封装能够有效保护内部芯片免受湿气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侵蚀。

一个成功通过所有这些试验的SiC MOSFET产品,证明了其在SiC材料质量、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工艺和封装工程等所有关键环节都达到了高标准,从而为用户在严苛应用中长期可靠地使用该器件提供了坚实的信心。

这套试验组合的真正威力在于其诊断能力,它构成了一个全面的诊断矩阵。器件在不同测试中表现出的特定参数漂移或失效模式,为工程师提供了一套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的线索,能够将观察到的问题归因于从SiC晶体到最终封装的整个制造链中的特定环节。

例如,设想一个假设的器件,它通过了除HTGB之外的所有测试,但在HTGB中显示出巨大的$V_{GS(th)}$漂移。这强烈表明问题出在晶圆厂的栅极氧化工艺上,可能与氧化炉的洁净度、退火气氛或工艺参数控制有关 。

再考虑另一种情况:一个器件完美通过了所有本征可靠性测试(HTGB, HTRB),但在IOL测试中,其$R_{DS(on)}$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持续上升。这可能指向两种不同的根本原因:一是体二极管退化,这与SiC外延层或衬底的晶体质量(如BPD密度)直接相关 [10, 11];二是芯片贴装焊料层出现了早期的疲劳开裂,导致热阻增加,进而使$R_{DS(on)}$因结温升高而增大。通过进一步的失效分析(如扫描声学显微镜检查分层)即可区分这两种情况。

最后,如果一个器件通过了所有芯片级和功率循环测试,却在H3TRB测试中失效,例如漏电流大幅增加,那么问题几乎可以肯定地指向封装材料本身或其与引线框架的粘合工艺,这是一个纯粹的封装问题 。

这种强大的诊断能力,是这套试验组合最深远的意义所在。它将可靠性测试从一个简单的、用于产品放行的“关卡”,转变为一个驱动工程技术持续改进的强大反馈回路,其影响力贯穿了SiC MOSFET制造的每一个环节。

 

第5章:标准化的作用与特定应用洞察

5.1 JEDEC与MIL-STD标准的基础性作用

 

在半导体行业中,JEDEC(固态技术协会)和MIL-STD(美国军用标准)等标准化组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制定和发布一系列标准化的测试方法,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套“通用语言” 。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测试的目的、设备、程序和判据,确保了不同制造商、不同批次的产品都在统一的基准下进行评估。这使得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从芯片制造商到系统集成商)之间建立了信任和互操作性的基础 。

JEDEC标准主要面向商业和工业级电子元器件,而MIL-STD则针对军事和航空航天等对可靠性要求更为严苛的领域。尽管应用领域不同,但许多基础的测试方法是相通或类似的,例如,JESD22-A108 (HTGB/HTRB) 和 MIL-STD-750 Method 1038 (HTRB) 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 。

需要明确的是,JEDEC本身并不提供“认证”服务。制造商通常会声明其产品“符合”(compliant with)、“通过”(passes)或“依据……标准进行了认证”(qualified to)某个具体的JESD22测试方法。这意味着制造商已按照标准流程执行了测试并获得了通过的结果,这是对产品可靠性的一种自我声明和承诺 。

 

5.2 关联关键任务需求:以汽车电子(AEC-Q101)为例

 

对于汽车电子等对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致要求的行业,通用的工业标准可能不足以满足其需求。为此,汽车电子委员会(AEC)制定了专门的元器件认证标准,其中AEC-Q101是针对分立半导体器件的规范 。

AEC-Q101本身并不创造全新的测试方法,而是系统性地引用JEDEC和MIL-STD中的标准测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这些“更严格”的要求通常体现在:更长的测试时间(如HTRB/HTGB测试时间可能要求超过1000小时)、更宽的温度范围、更大的样本数量、以及要求测试样品必须来自多个不同的生产批次,以覆盖工艺波动。通过这种方式,AEC-Q101将基础的可靠性测试方法与汽车应用的严苛使命剖面(Mission Profile)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了进入汽车供应链的每一个元器件都具备极高的稳健性 。这充分展示了基础标准是如何被特定行业采纳并加以强化,以满足其独特的高可靠性需求的。

5.3 解读可靠性报告及结论

深圳市倾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倾佳电子”)是聚焦新能源与电力电子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倾佳电子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深圳福田区,定位于功率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专业分销商,业务聚焦三大方向:

新能源:覆盖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

交通电动化:服务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控、电池、电机)及高压平台升级;

数字化转型:支持AI算力电源、数据中心等新型电力电子应用。

公司以“推动国产SiC替代进口、加速能源低碳转型”为使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碳达峰、碳中和),致力于降低电力电子系统能耗。

需求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及功率模块,配套驱动板及驱动IC,请搜索倾佳电子杨茜







对于本报告的目标读者——电力电子工程师和技术管理者而言,正确解读一份可靠性报告是做出明智元器件选型和系统设计决策的关键。以本分析所依据的可靠性报告为例 ,在审阅时,关注点不应仅仅停留在最终的“通过”(Pass)结论上。更应仔细审查以下信息:

测试条件:是否与预期的应用环境和应力水平相匹配?例如,HTRB测试的电压和温度是否足够接近器件的极限规格?

样本数量和批次数:足够大的样本量(如每项测试77颗)和来自多个批次的样品,能更好地代表产品的统计特性和生产一致性。

参数漂移数据(如果提供):相比于简单的通过/失败,试验前后的参数变化数据(如$V_{GS(th)}$漂移了多少毫伏)能提供更多关于器件稳定裕度的信息。

结论

SiC MOSFET的可靠性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半导体物理、器件设计、制造工艺和封装工程的复杂多维挑战。本文深入剖析的一整套可靠性试验方法,是当前行业用于系统性验证SiC器件在这些多重维度上是否达到卓越标准的必要手段。从评估芯片本征稳定性的HTRB和HTGB,到考验封装热机械耐久性的TC和IOL,再到检验封装环境防护能力的H3TRB和AC,每一个试验都针对特定的潜在失效机制,共同构筑了一道严密的质量防线。

最终,一个能够成功通过这一整套严苛考验的SiC MOSFET产品,不仅证明了其自身的稳健性,也为电力电子工程师提供了将其应用于下一代高效、高功率密度系统的信心。对这些试验方法及其背后深层物理意义的透彻理解,是释放SiC技术全部潜能、推动整个电力电子行业向前发展的基石。

技术沙龙

还没有评论,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