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多媒体处理板正面的器件和布局布线。先放出PCB照片,已经标注了器件索引,对应后面器件清单的索引数字。
器件清单。
索引1:CPU,高通的APQ8096AU,封装是FCBGA-905。
索引2:内存颗粒是镁光的MT53E768M32D4DT-053,LPDDR4。
索引3:以太网桥接芯片,东芝的TC9560XBG,封装是LFBGA-170。
索引4:EMMC,SDINBDG4-64G-I1,来自闪迪的EMMC颗粒,容量是64GB,接口eMMC 5.1 HS400。NAND Flash颗粒 X2 MLC。I1代表该EMMC工作温度范围为工业级宽温, -25℃~85℃。
以上四种器件都在核心板上,核心板是LGA封装焊接在底板上的。这里插一点题外话,在我发布第一篇文章之后,我一个做汽车电子的同学私聊我,说没见过这种核心板,问了我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令我有点诧异。毕竟做硬件相关的产品已经10年多了吧,理论上应该是见过各种各样的硬件产品的呀。
不过多想想,似乎也不见得是这样的,每个人的行业背景不同,做的产品不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不同,所以认知上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比如我写的文章经常有读者会指出一些错误,这让我非常感动,我在分享我的认知的过程中,也会被大家纠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也是我写公众号的目的之一——赋能电子产品拆解,闭环产品设计方法论,拉通研发流程规范,对齐认知颗粒度。
也积极响应群友们对我的要求:以点带面、串联优势资源,抓重点、抓群友、尽快形成切实有效的拆解方案并执行下去。要以技术创新新仪态,提升产品制造业加速升级,以新视觉剖析老旧落后产品现貌。
言归正传,使用核心板加底板的好处是,对于CPU、DDR、EMMC、接口芯片等必须使用且布线要求较高的核心最小系统,放在一起做成一个核心板,在不同的应用中只需要设计不同功能的底板即可快速完成项目开发,降低了底板的布线层数和布线难度,也减少了带DDR的SOC核心板的重复开发、测试、优化等流程。
目前主流的核心板和底板的连接方式有:
1、 核心板以四周邮票孔的方式和底板焊接
2、 核心板肚子下面有类似BGA锡球的方式和底板焊接
3、 核心板背面BTB连接器的方式和底板插接
4、 核心板通过金手指的方式插接到底板的类似DIMM或者M.2那种插槽上
索引5:PMIC,给核心板供电的PMIC是PMM8996,也来自高通,一般情况下,用什么CPU就会使用配套的PMIC。所以这颗PMM8996也是来自高通。数据手册没有找到,看样子周围12个电感(1个没有贴),应该有12路DC-DC输出,有没有LDO看不出来。
索引6:视频解码器,型号ADV7281A,封装LFCSP-32(我看这封装就是QFN-32),来自ADI。
对照着参考手册里的原理图可以看看布局布线。可以看到14脚和15脚是晶振输入,用的是28.636MHz晶振,大家可以猜猜为啥是28.63636这个数字。那晶振来看,实际电路图里除了两个起振电容,还有一个0402封装的并联的大阻值电阻,估计阻值为1M以上。并且在XTALN信号上串联了一个680Ω的0603 DAMP电阻。另外,17、18脚是查分信号输入通道1,通过75欧的终端电阻之后,串联了1.3K电阻,又有430Ω下拉电阻,0.1uF的隔直电容,最终进入到芯片内部。
索引7:这个TQFN-20封装的器件,看丝印是16995A,根据这个丝印唯一能找到的就是美信(现在属于ADI)的MAX16995A,看起来应该是个降压BUCK。但是很奇怪的是,找遍全网没找到数据手册。按道理22年的车上,应该不会用现在已经停产的芯片吧,但是就是没找到资料,怪哉。有朋友能找到的话,求分享一下。
索引8:DC-DC控制器,来自TI的LM25141,输入电压范围3.8-42V,注意这个是DC-DC控制器,MOS是外置的。图中左上角两个丝印为SCD的DFN8封装的器件就是外置的MOSFET。
数据手册中的参考原理图。
对应着原理图和实际电路板布局布线看的时候,还缺少一个中间环节,就是引脚图。
索引9:2K DSI转FPD-Link III串行器,来自TI的DS90UB941AS-Q1,封装VQFN-64。
索引10:Ethernet PHY 100BASE,型号TJA1101AHN,来自NXP,封装是HVQFN-36。这个芯片外围电路的布局布线还是挺好玩的。
板子上除了以上芯片还有许多空余的位置,应该是不同车型选择贴不同的芯片,这些没贴的芯片咱就不知道是什么型号了,不过我觉得应该可以通过布局布线,还有信号来源和输出方式能推测出来,有兴趣的同仁可以试试。
登录 或 注册 后才可以进行评论哦!
还没有评论,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