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佳电子先进拓扑与SiC碳化硅技术的融合:现代电动汽车充电桩电源模块综合解析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
引言
全球向电动出行的转型正在催生对强大、高效的电动汽车(EV)充电基础设施前所未有的需求。作为直流快充桩的核心,电源模块正成为技术创新的焦点。本报告将对电动汽车充电桩电源模块的主流电路拓扑与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专家级分析。报告旨在阐明,行业的核心目标——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超高效率以及支持车辆到电网(Vehicle-to-Grid, V2G)的双向能量互动——正通过先进功率变换架构与宽禁带半导体,特别是碳化硅(SiC)器件的协同应用而得以实现。本报告将首先剖析主流的功率拓扑结构,继而分析驱动其演进的市场宏观趋势,随后通过深入的数据驱动研究,量化分析SiC器件的应用价值,并以实际的设计考量和未来展望作为总结。
第一章:高功率充电桩模块的架构演进
本章将详细介绍充电桩电源模块的功能模块,分析其在AC/DC和DC/DC转换阶段中不同电路设计的权衡。
1.1 两级变换架构
现代大功率直流充电桩电源模块普遍采用两级变换架构。该架构由一个前端AC/DC转换器和一个后端隔离式DC/DC转换器组成。前端AC/DC级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 PFC),将电网的三相交流电转换为稳定的高压直流母线电压;后端DC/DC级则负责将该直流电压转换为适合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的电压,并提供必要的电气隔离。这种结构是理解器件选型和设计挑战的基础。
1.2 AC/DC PFC级:电网接口
PFC级是充电桩与电网之间的接口,其性能直接影响电能质量和系统效率。
1.2.1 维也纳(Vienna)整流器
维也纳整流器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三相、三电平(three-level)升压型PFC拓扑。其主要优势在于相较于传统的两电平桥式整流器,开关器件承受的电压应力更低,仅为直流母线电压的一半,从而显著降低了开关损耗,并提高了系统效率 。
在基本半导体(BASIC Semiconductor)提供的30kW和40kW充电模块解决方案中,维也纳整流器是核心组成部分,通常搭配SiC肖特基二极管(SiC SBD)和专为该拓扑横管设计的IGBT(BG75N65HRA1) 。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的一款30kW维也纳整流器参考设计,通过采用SiC MOSFET,在70kHz的开关频率下实现了98.56%的峰值效率 。
SiC器件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维也纳整流器的性能。SiC SBD几乎没有反向恢复电荷($Q_{rr}$),从根本上消除了连续导通模式(CCM)整流器中的一个主要损耗来源。而SiC MOSFET则能让开关频率从传统IGBT的低于40kHz提升至70-80kHz甚至更高,这使得系统中的升压电感体积和成本得以大幅缩减,从而提高功率密度 。
1.2.2 面向双向应用的多电平与图腾柱拓扑
V2G趋势的兴起要求PFC级具备双向潮流能力。为此,三电平T型中点钳位(T-type NPC)和有源中点钳位(ANPC)拓扑成为可行的选择。这些拓扑同样具有电压应力减半的优点,允许使用额定电压较低(如600V)的器件,从而进一步优化开关性能 。
其中,图腾柱(Totem-Pole)PFC拓扑因其结构简洁、通路中导通器件少而被认为是实现高效率双向变换的理想选择。然而,传统硅基MOSFET的体二极管存在严重的反向恢复问题,导致其在硬开关的CCM模式下损耗巨大,限制了其应用 。SiC MOSFET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瓶颈。其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特性极佳,接近零反向恢复电荷($Q_{rr}$),使得图腾柱拓扑可以在CCM模式下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其高效率潜力 。
1.3 隔离式DC/DC级:电池接口
DC/DC级是连接高压直流母线和汽车电池的关键环节,负责电压匹配和安全隔离。
1.3.1 谐振LLC与移相全桥(PSFB)拓扑
对于单向充电应用,LLC谐振拓扑和移相全桥(PSFB)是两种成熟且高效的技术。LLC变换器因其在宽负载范围内实现开关管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 ZVS)的能力而备受青睐,可显著降低开关损耗。PSFB则以其拓扑结构坚固、控制简单而著称。在基本半导体的30kW至60kW模块方案中,LLC拓扑被广泛采用,并与维也纳整流器搭配使用 。这些拓扑的技术演进主要体现在功率开关从传统的硅基超结(Super-Junction)MOSFET向SiC MOSFET的升级,以支持更高的工作频率并进一步降低损耗。
1.3.2 用于V2G的双有源桥(DAB)拓扑
为了实现V2G,DC/DC级也必须是双向的。双有源桥(DAB)及其谐振变体CLLC变换器,是目前公认的领先双向DC/DC拓扑 。DAB拓扑结构对称,通过控制两侧全桥的相移角即可轻松实现双向功率传输,且易于模块化扩展 。
然而,DAB拓扑在宽电池电压范围内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环流,增加导通损耗,从而影响效率。此外,拓扑中的硬开关换流过程对功率器件的体二极管反向恢复特性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传统Si IGBT由于其缓慢的反向恢复和“拖尾电流”,在此类应用中会产生灾难性的损耗 。SiC MOSFET凭借其极低的导通电阻($R_{DS(on)}$)和快速且低损耗的体二极管,成为DAB拓扑的理想选择,是实现其高效、可靠运行的基础 。
充电桩电源模块的架构选择直接反映了其目标应用。对于成本敏感、应用广泛的单向快充市场,维也纳整流器与LLC/PSFB的组合是一种经过市场验证、高度优化的成熟方案。与此同时,由电网支持和经济激励驱动的V2G应用,正成为推动行业向更复杂但本质上是双向的拓扑(如图腾柱PFC和DAB)演进的核心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拓扑结构的选择与半导体技术的选型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决策。高频、高效双向拓扑(如图腾柱PFC和DAB)的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SiC MOSFET的独特物理特性,特别是其低$Q_{rr}$的体二极管和极低的开关损耗。可以说,选择CCM模式下的图腾柱或DAB拓扑,就意味着必须采用SiC器件才能实现有竞争力的高效设计。这两种决策已深度绑定,相互依存。
表1:关键电源模块拓扑对比分析
拓扑阶段双向能力关键特性优势劣势SiC赋能价值维也纳整流器AC/DC PFC否三电平升压型PFC高效率,器件电压应力低仅单向,控制较复杂SiC SBD消除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SiC MOSFET可大幅提升开关频率,减小电感体积。图腾柱PFCAC/DC PFC是结构简洁,通路器件少极高效率,天然双向对开关体二极管反向恢复要求严苛SiC MOSFET的低$Q_{rr}$体二极管是其在CCM模式下高效运行的根本前提。LLC谐振DC/DC否ZVS软开关在宽负载范围内效率极高增益范围受限,双向改造复杂SiC MOSFET替代Si器件,可进一步提升频率,降低磁性元件尺寸和损耗。双有源桥 (DAB)DC/DC是对称结构,移相控制天然双向,模块化能力强宽电压范围下环流较大,对体二极管要求高SiC MOSFET的低$R_{DS(on)}$可降低环流损耗,其快速体二极管是承受硬开关换流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塑造下一代充电桩设计的宏观趋势
本章将分析驱动充电桩技术创新的市场与技术力量,阐明架构与元器件层面变革背后的根本原因。
2.1 追求更高的功率密度(kW/L)
功率密度是衡量充电桩电源模块先进性的核心指标之一。业界目标已达到4.6 kW/L甚至更高 。现代大功率充电桩(如300kW)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即将多个较小功率的模块(如30-60kW)并联堆叠而成,因此单个模块的功率密度对于整个充电桩的尺寸、重量和成本至关重要 。提升功率密度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开关频率,这可以显著减小电感、变压器等磁性元件以及电容的体积。SiC器件相比传统硅器件,能够在更高频率(如70-100kHz以上)下保持高效率,是实现高功率密度的关键技术 。更高的功率密度直接转化为更小、更轻、成本更低的充电桩设备,从而降低了部署和安装的总拥有成本,是快充网络大规模经济化部署的关键因素。
2.2 追求超高效率(>98%)
峰值效率超过98.5%已成为现代充电模块的设计基准 。更高的效率意味着更低的能量损耗,这不仅能为运营商节省可观的电费,更重要的是,它能显著减少废热的产生 。对于一个每天运行数小时的350kW充电站而言,1-2%的效率提升每年可节省大量电费。更关键的是,热管理是充电桩系统体积、成本和可靠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效率的提升可大幅简化散热系统(如采用更小的散热器或从液冷降级为风冷),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降低成本。
2.3 向双向功率流(V2G)的范式转变
V2G正从一个前沿概念迅速转变为商业现实。它允许电动汽车在停放时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向电网回售电能,从而参与电网调峰、频率调节,为车主创造收益,或在停电时充当备用电源 。这一功能的实现要求充电桩的PFC和DC/DC功率级都具备完全的双向潮流能力 。市场上已有公司如英飞源推出了基于SiC模块的V2G解决方案,证明了其技术可行性 。V2G将充电桩从一个单纯的用能设备转变为一个与电网友好互动的智能资产,这在增加巨大附加值的同时,也对电力电子技术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即必须在两个方向上都能高效、可靠地传输能量。
这三大趋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SiC技术串联起的一个良性循环。首先,SiC带来的高效率降低了热负荷,这直接为提高功率密度创造了条件。更高的功率密度使得模块化大功率充电桩的设计更为紧凑和经济。大功率充电桩满足了长续航电动汽车大容量电池的充电需求,而这些大容量电池又构成了潜力巨大的分布式储能网络。这个网络的价值可以通过V2G技术来释放,而V2G又要求高效、可靠的双向功率变换,这恰恰是SiC技术的优势所在。这个循环环环相扣,自我强化。
此外,V2G的运营模式对充电桩的长期可靠性和元器件寿命提出了远高于单向充电器的要求。一个单向充电器可能每天只工作几次,而一个参与电网服务的V2G充电桩可能每天都在进行频繁的充放电循环,这极大地增加了功率器件的运行压力和热循环次数。因此,V2G应用使得SiC器件卓越的热性能(导热系数约为硅的3倍)和经过验证的长期可靠性(如通过2500小时以上的高温反偏测试)不再仅仅是性能优势,而是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要求 。
第三章:SiC功率器件的决定性价值:深度解析
本章将通过数据驱动的分析,验证SiC器件在现代充电桩设计中相较于传统硅基IGBT的优越性。
3.1 碳化硅(SiC)的根本材料优势
SiC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其物理特性远超传统硅(Si)。SiC的禁带宽度约为硅的3倍(3.26eV vs 1.12eV),临界击穿场强约为硅的10倍,热导率约为硅的3倍,电子饱和漂移速率约为硅的2倍 。这些根本优势直接转化为器件层面的 tangible benefits:在更小的芯片面积上实现更高的阻断电压、更高效的散热能力以及更快的开关速度。
3.2 性能基准:SiC MOSFET vs. Si IGBT
3.2.1 开关损耗
这是SiC MOSFET与Si IGBT最显著的区别。IGBT作为双极型器件,在关断时由于少数载流子的复合过程会产生“拖尾电流”,这极大地增加了其关断损耗($E_{off}$) 。而SiC MOSFET是单极型器件,不存在此问题。一项直接对比测试显示,在同等条件下,Si IGBT的$E_{off}$(734 µJ)几乎是SiC MOSFET(188 µJ)的四倍,仅关断损耗一项就降低了75% 。另一项替换实验表明,用SiC MOSFET替代IGBT后,系统总损耗降低了41%,其中关断损耗降幅高达约78% 。开关损耗的大幅降低是充电桩电源模块能够向更高频率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高功率密度的关键。
3.2.2 导通损耗
IGBT的导通压降存在一个$V_{ce(sat)}$“膝区电压”,而MOSFET则表现为纯阻性($R_{DS(on)}$)。在低电流下,IGBT的膝区电压导致其导通损耗较高;而在极高电流下,IGBT的$V_{ce(sat)}$上升可能慢于MOSFET的压降($I \times R_{DS(on)}$),存在一个损耗交叉点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SiC MOSFET的导通电阻已达到极低水平,例如基本半导体的B3M013C120Z(13.5 mΩ)和B3M010C075Z(10 mΩ),这使得损耗交叉点被推向非常高的电流区域,确保了SiC MOSFET在绝大部分工作范围内都具有更低的导通损耗 。
3.2.3 体二极管性能
SiC MOSFET的本征体二极管具有极低的反向恢复电荷($Q_{rr}$)和反向恢复时间($t_{rr}$),其性能接近理想二极管。这与Si MOSFET缓慢且高损耗的体二极管,以及IGBT需额外并联的快速恢复二极管(FRD)形成鲜明对比 。例如,B3M013C120Z的数据手册显示,其在25°C时的$Q_{rr}$仅为390 nC,对于大电流器件而言性能优异 。对于依赖体二极管进行续流或反向导通的双向拓扑(如DAB和图腾柱),这一特性至关重要。缓慢的二极管恢复会引发巨大的损耗甚至导致器件损坏。
表2:SiC MOSFET vs. Si IGBT 性能基准对比
参数Si IGBTSiC MOSFET性能差异量化开关损耗 ($E_{off}$)高,存在拖尾电流极低,无拖尾电流Si IGBT损耗高出约4倍导通损耗特性存在$V_{ce(sat)}$膝区电压纯阻性 ($R_{DS(on)}$)SiC MOSFET在大部分电流范围有优势体二极管 $Q_{rr}$无 (需外并FRD)极低SiC MOSFET体二极管性能接近理想最高工作频率较低 (< 50 kHz)高 (可达数百kHz)SiC MOSFET频率高出4倍以上
3.3 案例研究:40kW充电模块实证性能
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对基本半导体的B2M040120Z与业界主流的C3M0040120K两款SiC MOSFET在同一个40kW充电桩电源模块上进行了对比测试,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数据 。
效率:在重载条件下(如500V/40kW),两款器件的整机效率几乎完全相同(96.28% vs. 96.32%),证明了国产SiC器件在性能上已具备与国际领先产品同台竞争的实力。
热性能:在不同工况下,两款器件的散热器温度非常接近(如750V/40kW时为60.1°C vs. 63.5°C),这从侧面验证了它们的实际损耗水平相当。
电气应力:测试波形显示,B2M040120Z在关断瞬间的栅极负向电压尖峰更小(-3.757V vs. -4.369V),这可能意味着其具有更好的EMI特性或更稳定的栅极驱动回路,有助于提升系统长期可靠性 。
拓扑适应性:在另一项单级矩阵变换器(一种软开关拓扑)的测试中,B2M040120Z表现出比某进口品牌更高的效率(98.1% vs 97.3%)。报告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在软开关应用中,开通损耗($E_{on}$)被消除,而B2M040120Z的关断损耗($E_{off}$)更优,使其优势得以凸显 。
表3:40kW模块测试结果摘要 (B2M040120Z vs. C3M0040120K)
工作点 (电压/功率)B2M040120Z 效率C3M0040120K 效率B2M040120Z 散热器温度C3M0040120K 散热器温度500V / 20kW96.28%96.32%65.0°C64.9°C500V / 40kW (实际30kW)96.15%96.17%65.1°C62.0°C750V / 20kW96.70%96.67%47.0°C48.3°C750V / 30kW96.19%96.17%60.1°C63.5°C
注:数据整理自3,其中500V/40kW测试的实际输出功率约为30kW,750V/40kW测试的实际输出功率约为30kW。
上述40kW模块的实证数据表明,国产SiC器件与国际成熟产品之间的性能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已成为高性能应用中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选择。此外,尽管峰值效率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动态性能数据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差异。B2M040120Z在软开关拓扑中因其较低的$E_{off}$而表现更优,以及其更稳定的栅极电压波形,这些看似细微的“二阶”特性,对系统级的可靠性、EMI性能以及在不同拓扑中的适用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表明,该器件可能比其竞争对手更适合应用于LLC等谐振拓扑中。
第四章:基于SiC系统的关键设计与实现考量
本章将从“为什么用SiC”转向“如何正确使用SiC”,探讨工程师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4.1 栅极驱动要求
SiC MOSFET的驱动要求与传统Si IGBT有显著不同。为实现最低的导通电阻,SiC MOSFET通常需要+18V至+20V的正向栅压;为确保在高速开关和高dv/dt干扰下可靠关断,通常需要施加-2V至-5V的负向偏压 。此外,其栅极开启阈值电压($V_{gs(th)}$)相对较低(通常为2-3V),使其对栅极噪声更为敏感,容易发生误导通 。因此,必须使用专为SiC MOSFET设计的栅极驱动芯片。认识到这一点,像基本半导体这样的公司不仅提供功率器件,还提供包括驱动芯片(如BTD5350MCWR)、驱动电源芯片(BTP1521F)和隔离变压器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生态 。
4.2 应对高dv/dt:米勒钳位的必要性
SiC MOSFET的快速开关特性会产生极高的电压变化率(dv/dt)。在半桥结构中,当一个开关管(如下管)开通时,桥臂中点的电压会迅速下降,这个高dv/dt会通过另一个开关管(上管)的米勒电容($C_{gd}$)产生一个电流,该电流在栅极电阻上形成压降,可能导致上管被意外“顶开”,造成上下管直通的严重故障 。
米勒钳位功能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它在开关管关断期间,提供一个低阻抗通路将栅极钳位到负电源轨。基本半导体提供的一组双脉冲测试数据清晰地证明了其必要性:在没有米勒钳位的情况下,处于关断状态的MOSFET栅极被干扰电压抬升至7.3V,远超其开启阈值,存在极高的直通风险;而在启用米勒钳位后,该干扰电压被有效抑制在安全的2V以内 。这表明,米勒钳位在SiC半桥应用中并非可选功能,而是保障系统可靠性的强制性措施。现代SiC驱动芯片(如BTD5350系列)已将此功能作为标准配置 。
4.3 先进封装的角色
在高频开关应用中,封装的寄生电感是导致电压过冲的主要原因。为了充分发挥SiC芯片的性能,必须采用先进的低电感封装。例如,4引脚的TO-247-4封装通过增加一个开尔文源极(Kelvin Source)引脚,将功率回路与驱动回路分开,有效降低了共源电感对栅极驱动的干扰 。对于更高功率的应用,则采用功率模块。这些模块通过优化内部布局以实现极低的杂散电感,并采用氮化硅($Si_{3}N_{4}$)AMB陶瓷基板、银烧结等新材料和新工艺,来提升散热性能和功率循环能力,从而确保长期可靠性 。
成功应用SiC器件并非简单的“即插即用”替换,而是一个系统级的协同设计过程。选择SiC器件,就意味着必须同步考虑驱动电路、电源、PCB布局和封装等一系列问题。例如,SiC的高开关速度产生了高dv/dt,这要求驱动器具备米勒钳位功能;同时,高开关速度也带来了高di/dt,这要求封装和布局具有极低的寄生电感。这解释了为何领先的供应商会提供包括功率器件、驱动和电源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因为这正是市场需求的体现。像米勒钳位这样的功能,已经从辅助电路演变为保障系统可靠性的核心特性,标志着市场关注点正从单纯的器件性能指标转向系统级的可靠性与易用性。
深圳市倾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倾佳电子”)是聚焦新能源与电力电子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倾佳电子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深圳福田区,定位于功率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专业分销商,业务聚焦三大方向:
新能源:覆盖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
交通电动化:服务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控、电池、电机)及高压平台升级;
数字化转型:支持AI算力电源、数据中心等新型电力电子应用。
公司以“推动国产SiC替代进口、加速能源低碳转型”为使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碳达峰、碳中和),致力于降低电力电子系统能耗。
需求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及功率模块,配套驱动板及驱动IC,请搜索倾佳电子杨茜
结论与未来展望
倾佳电子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电动汽车充电桩电源模块的技术演进路径,揭示了其核心驱动力是市场对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和V2G双向能力的需求与先进电力电子技术的协同发展。分析表明,维也纳整流器、LLC、图腾柱PFC和DAB等先进拓扑的应用,与SiC功率器件的卓越性能紧密相连。这些拓扑的实用化和性能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SiC器件克服了传统硅基IGBT在开关速度、损耗和反向恢复特性上的根本瓶颈。
展望未来,充电桩电源模块的技术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成本下降与广泛普及:随着6英寸及更大尺寸SiC晶圆制造规模的扩大,SiC器件的成本将持续下降,加速其在更多成本敏感型应用中对Si IGBT的替代 。
更高电压平台架构:随着电动汽车电池平台向800V甚至更高电压发展,市场对1200V和1700V SiC器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
更高集成度:未来将出现更高集成度的功率解决方案,例如将驱动器与SiC开关单片集成,以及在功率模块内部集成更多传感、保护和控制功能的智能功率模块(IPM)。
综上所述,以SiC器件为核心的电力电子技术革命,正在并将持续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向着更高效、更紧凑、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登录 或 注册 后才可以进行评论哦!
还没有评论,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