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电子研发多年的工程师,我经手过不少无损抄板项目,也踩过不少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实操中必须注意的细节,帮大家少走弯路,提高抄板成功率。​

首先,原始 PCB 板的清洁处理的是基础。很多人拿到板子直接就进行扫描检测,却忽略了板面上的灰尘、焊锡残留、氧化层等杂质。这些杂质会影响检测设备的精度,导致读取的线路数据出现偏差。正确的做法是用无水乙醇擦拭板面,对于氧化严重的区域,可以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注意力度,避免损伤铜箔),确保板面干净平整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其次,板层数量的精准判断不能忽视。不同的 PCB 板有单面板、双面板、多层板(4 层、6 层、8 层等),层叠结构直接影响抄板的难度和方案。如果误判了板层数量,后续的线路绘制、过孔连接都会出现问题。判断板层数量可以结合 X 光检测和外观观察:多层板的边缘会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痕迹,X 光则能清晰看到内层线路的分布,两者结合就能精准确定板层数量。​

然后,元器件的保护与识别是关键。无损抄板的核心是 “不拆件”,但有些元器件(比如精密芯片、电容)对静电、温度敏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做好防静电措施(佩戴防静电手环、使用防静电工作台),避免元器件损坏。同时,对于板上的丝印模糊、型号缺失的元器件,需要通过万用表检测参数、对照 datasheet 等方式精准识别,确保 BOM 清单的准确性 —— 元器件型号错误,再好的抄板设计也没用。​

最后,抄板后的验证测试不能省。很多团队抄板完成后直接投入生产,结果出现产品性能不稳定、兼容性差等问题。正确的流程是:根据抄板得到的 Gerber 文件制作样板,焊接元器件后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导通性测试、耐压测试、功能测试等,对比原始产品的性能参数,确保抄板后的产品完全一致。如果出现差异,需要回溯抄板过程,检查线路、孔径、元器件型号等是否存在误差。


开源硬件平台

还没有评论,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