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佳电子研究报告:B2M600170R与B2M600170H 1700V碳化硅MOSFET在电力电子辅助电源中的应用与替代分析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

执行摘要

随着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以及其他电力电子装备向更高功率密度的追求,辅助电源系统(Auxiliary Power Supply, APS)的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绝缘耐压与效率挑战。传统的硅基(Si)功率器件在超过1000V的应用场景中,往往受限于巨大的导通损耗和复杂的拓扑结构需求。在此背景下,基于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的1700V碳化硅(SiC)MOSFET凭借其卓越的高耐压、低阻抗和高频开关特性,正迅速成为行业首选。

倾佳电子针对基本半导体(BASIC Semiconductor)推出的两款1700V SiC MOSFET——B2M600170H(TO-247-3封装)与B2M600170R(TO-263-7封装)进行了详尽的技术评估与应用分析。研究旨在阐明这两款器件如何凭借优异的600mΩ导通电阻规格,成功替代英飞凌(Infineon)同电压等级但电阻较高的IMBF170R1K0M1与IMWH170R1K0M1产品,成为新一代辅助电源方案的核心组件。本报告深入剖析了器件的静态参数、动态开关特性、热管理性能以及封装工艺差异,并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与特性曲线,论证了其在高压反激(Flyback)拓扑中的应用优势。

1. 高压辅助电源系统的技术演进与挑战

1.1 光伏与储能系统的电压架构

辅助电源通常直接从直流母线取电,为控制器、驱动器、风扇和通信模块提供低压直流电。这意味着功率开关管必须在高达800-1000V的输入电压下可靠工作,并能够承受由变压器漏感引起的电压尖峰。


传统的解决方案往往采用多管串联(Series-connected)或双管反激(Two-switch Flyback)拓扑来分担电压应力,但这增加了控制复杂度和由于元件数量增加导致的可靠性风险。1700V SiC MOSFET的出现,使得工程师能够重新回归简单可靠的单管反激(Single-switch Flyback)拓扑。基本半导体的B2M600170系列正是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而设计,其1700V的击穿电压为1500V系统提供了必要的安全裕量。

1.2 替代逻辑:从1000mΩ到600mΩ的性能跃迁

B2M600170系列对英飞凌IMBF170R1K0M1和IMWH170R1K0M1的替代。这一替代并非简单的同参数替换,而是性能规格的显著升级。英飞凌的对应料号中“1K0”代表典型导通电阻为1000mΩ(即1Ω)。相比之下,基本半导体的B2M600170H/R系列提供了600mΩ的典型导通电阻 。

这种约40%的阻抗降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 更低的导通损耗:虽然辅助电源通常功率较小(10W-100W),但在高温密闭的逆变器柜体内,每一瓦特的损耗降低都对热设计至关重要。
  2. 更高的电流能力:更低的阻抗允许器件在不增加散热面积的情况下处理更大的峰值电流,这对于应对启动瞬间的浪涌电流至关重要。
  3. 优化的芯片尺寸与热阻平衡:通常低阻抗意味着更大的芯片面积,但碳化硅材料的高临界电场强度使得在保持小尺寸的同时实现高耐压和低阻抗成为可能。

2. 器件概述与封装技术分析

基本半导体在这一电压等级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封装形式,分别针对不同的组装工艺和电气性能需求进行了优化。

2.1 封装形式对比:通孔与表面贴装的抉择

表 1:B2M600170H与B2M600170R封装参数对比

特性参数B2M600170HB2M600170R差异化分析与应用建议封装类型TO-247-3TO-263B-7 (D2PAK-7)TO-247适合通过散热器进行风冷或液冷的大功率设计;TO-263-7适合高度集成的PCB板载电源设计,支持自动化回流焊。引脚配置3引脚 (G, D, S)7引脚 (G, Kelvin-S, Power-S)R版本的开尔文源极(Kelvin Source)是关键差异,它将驱动回路与功率回路解耦,显著提升开关速度。热阻 Rth(jc)​2.00K/W (Typ)2.50K/W (Typ)H版本热性能略优,适合更高功耗场景;R版本虽然热阻略高,但通过更快的开关速度降低了开关损耗,实现了系统级的热平衡。最大耗散功率 Ptot75 W60 W两者对于辅助电源应用(通常<20W损耗)均提供了巨大的裕量。持续漏极电流 ID (25∘C)7 A6 A1A的差异主要源于封装的散热能力限制,而非芯片本身的载流能力差异。

2.2 开尔文源极(Kelvin Source)的物理意义


B2M600170R采用的TO-263-7封装是一个显著的技术亮点。其引脚定义中,Pin 2被指定为“Kelvin Source”,而Pin 3至Pin 7被并联作为“Power Source” 。在传统的3引脚封装(如TO-247-3)中,源极引线电感(Ls​)与主功率回路和栅极驱动回路共用。当SiC MOSFET进行极速开关时,巨大的电流变化率(di/dt)在Ls​上产生感应电动势(VLs​=Ls​×di/dt)。该电压会直接抵消栅极驱动电压,导致开关速度变慢,损耗增加,甚至引起振荡。

通过引入开尔文源极,驱动回路的参考电位直接取自芯片表面,避开了承载大电流的源极引线。这一设计使得B2M600170R能够充分释放SiC的高速开关潜力,显著降低Eon​(开通损耗),这将在后续的动态特性分析中得到数据支撑。

3. 静态电气特性深度剖析

静态特性决定了器件的基础工作范围和稳态损耗,对于1700V的高压器件而言,阻断能力和漏电流控制尤为关键。

3.1 击穿电压与漏电流特性

根据数据手册,B2M600170H和B2M600170R在VGS​=0VID​=100μA的条件下,均保证了最小1700V的漏源击穿电压(V(BR)DSS​)。这一参数的稳定性直接反映了碳化硅外延层质量和终端结构(Termination Structure)设计的可靠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漏电流(IDSS​)的表现:

  • 常温(25∘C)下,1700V偏置时的漏电流典型值仅为1μA
  • 高温(175∘C)下,漏电流典型值上升至10μA,最大值控制在200μA以内 。

对于辅助电源系统,器件在待机或轻载模式下,漏电流产生的静态功耗(Pleak​=1700V×10μA=0.017W)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优异的高温阻断特性确保了器件在恶劣环境下的热稳定性,防止了因漏电流随温度正反馈增加而导致的热失控风险。

3.2 导通电阻的温度依赖性与系统效率

器件的导通电阻(RDS(on)​)是决定传导损耗的核心参数。

  • 典型值:600mΩ @ VGS​=18V,ID​=2A,Tj​=25∘C
  • 最大值:750mΩ @ 25∘C
  • 高温特性:在175∘C结温下,导通电阻上升至约1230mΩ 。

从数据曲线(Figure 5: Normalized On-Resistance vs. Temperature)可以看出,SiC MOSFET的电阻正温度系数特性。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大约翻倍),这在并联应用中具有自动均流的优势。但在单管反激应用中,这意味着设计者必须基于高温下的电阻值(约1.2Ω)来计算最大导通损耗。

对比英飞凌的1K0规格(1000mΩ典型值),假设其具有类似的温度系数,其高温电阻可能达到2000mΩ以上。因此,采用B2M600170系列直接将高温下的导通损耗降低了近50%。对于一个峰值电流为2A的系统:

Infineon 1K0方案损耗估算Pcond​≈2A2×2.0Ω×Duty=8W×D

Basic Semi 600mR方案损耗估算:Pcond​≈2A2×1.23Ω×Duty=4.92W×D

这种显著的损耗差异直接转化为更低的散热器成本或更高的环境温度耐受能力。

4. 动态开关特性与高频优势

碳化硅器件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极低的寄生电容和电荷量,这使得高频开关成为可能。B2M600170系列在这方面表现出了世界级的水平。

4.1 极低的寄生电容参数

电容参数直接决定了开关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转换速度。

  • 输入电容 (Ciss​) :典型值 170 pF 。这一数值极低,意味着驱动器仅需提供很小的瞬态电流即可迅速建立栅极电压。相比之下,同电压等级的硅MOSFET输入电容通常在1000pF以上。
  • 输出电容 (Coss​) :典型值 11 pF (VDS​=1000V)。Coss​储存的能量(Eoss​)在硬开关过程中会全部转化为热量耗散在通道内。
  • 反向传输电容 (Crss​) :典型值 2 pF。极低的Crss​意味着米勒平台极短,开关渡越时间极快。

4.2 输出电容储能 (Eoss​) 的系统影响

数据手册给出了Eoss​的具体数值:在1000V时仅为6.3μJ 。这是评估高压辅助电源效率的关键指标。

在典型的反激变换器中,如果工作在断续模式(DCM)或准谐振模式(QR),开通损耗主要受Eoss​影响。

假设开关频率为150kHz:

Poss_loss​=Eoss​×fsw​=6.3μJ×150,000Hz≈0.945W

不足1瓦的容性损耗使得系统能够轻松运行在100kHz以上,从而大幅减小变压器磁芯体积(如从EE25减小至EE19),提升功率密度。

4.3 栅极电荷 (Qg​) 与驱动功率

总栅极电荷(Qg​)仅为14 nC 。其中,栅漏电荷(Qgd​)为11 nC。极低的Qg​降低了对驱动芯片输出功率的要求。

驱动功率计算公式:

Pdrive​=Qg​×ΔVGS​×fsw​代入数据(-4V到+18V摆幅,100kHz频率):

Pdrive​=14nC×22V×100kHz≈0.03W

如此微小的驱动功率意味着可以直接使用集成度高、体积小的栅极驱动IC,甚至某些集成了驱动功能的PWM控制器直接驱动,进一步简化了BOM表。

4.4 开关能量 (Eon​,Eoff​) 与测试条件分析

数据手册提供了详细的开关能量测试数据(基于双脉冲测试,1000V/2A/2.2Ω门极电阻):

  • B2M600170H (TO-247) : Eon​=80μJ,Eoff​=13μJ 1。
  • B2M600170R (TO-263) : Eon​=53μJ,Eoff​=12μJ 1。

关键洞察:对比两者可以发现,B2M600170R的开通损耗(53μJ)显著低于B2M600170H(80μJ),降幅达33.7%。这正是开尔文源极发挥作用的直接证据。在开通过程中,电流迅速上升,TO-247封装较长的引脚电感产生的负反馈电压减缓了栅极充电速度,增加了开通损耗;而TO-263-7的开尔文连接消除了这一影响,实现了更陡峭的电流上升沿。对于追求极致效率的设计,B2M600170R无疑是更优选择。

5. 散热管理与安全工作区 (SOA)

尽管SiC具有耐高温特性,但可靠的热设计依然是系统长期运行的基础。

5.1 热阻抗与瞬态热响应

  • 稳态热阻:B2M600170H为2.0K/W,B2M600170R为2.5K/W。这意味着在耗散相同功率时,表面贴装的R版本结温会比H版本高出约0.5∘C/W×Ploss​。
  • 瞬态热阻 (Zth(jc)​) :Figure 24展示了瞬态热阻抗曲线 。曲线清晰地表明,对于短脉冲(tp​<1ms),器件的热容量起主导作用,热阻抗急剧下降。例如在100μs的脉冲下,Zth(jc)​降至约0.1K/W。这表明器件具有极强的抗瞬态过载能力,能够承受启动瞬间对大电容充电时产生的巨大浪涌电流。

5.2 正向偏置安全工作区 (FBSOA)

Figure 25 (Forward Biased Safe Operating Area) 是评估器件鲁棒性的核心图表 。

SOA曲线受限于四个边界:

  1. RDS(on)​ 限制线:左上角的斜线,受限于最大导通电流产生的压降。
  2. 电流限制线:水平线,受限于封装引线或芯片最大脉冲电流(H版本为10A)。
  3. 功率耗散限制线:斜率恒定的区域,受限于最大结温175∘C
  4. 击穿电压限制线:右侧垂直线,即1700V。

值得注意的是,SiC MOSFET的SOA曲线显示出极强的直流(DC)承载能力。在1000V压降下,器件仍能承受约0.06A的直流电流(对应60W耗散)。更重要的是,对于100μs的脉冲,器件在1000V下能承受数安培的电流。这为辅助电源在异常工况(如输出短路导致的初级侧过流)下的保护响应时间提供了充足的裕量。

6. 体二极管特性与同步整流潜力

虽然辅助电源多采用硬开关反激,体二极管通常不作为主续流管,但在某些工况或拓扑演进中,其特性不容忽视。

  • 反向恢复电荷 (Qrr​) :仅为42 nC (H) / 38 nC (R) 1。相比同规格硅基高压MOSFET(Qrr​通常在几千nC量级),SiC的Qrr​几乎可以忽略。这彻底消除了开启瞬间由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引起的电流尖峰和额外的开通损耗。
  • 正向压降 (VSD​) :典型值为4.5V (VGS​=−4V)。这是SiC材料宽禁带特性的固有缺点,压降远高于硅器件(约1V)。因此,如果在设计中涉及体二极管续流(如LLC拓扑的死区时间),必须严格控制死区时间长度,以避免因高VSD​导致过大的传导损耗。

7. 综合应用分析与设计建议

7.1 变压器设计优化

由于B2M600170系列支持高频开关(>100kHz),设计者可以重新优化高频变压器:

  • 减小磁芯截面:利用高频特性,即使在1700V高压下,也可以使用更小的磁芯(如PQ26/20甚至更小),降低系统高度和重量。
  • 减少匝数:在保持伏秒积不变的情况下,高频允许减少初级匝数,从而降低铜损和分布电容。

7.2 吸收电路(Snubber)的精简

1700V的高耐压为漏感尖峰电压提供了巨大的裕量。在1000V输入下,留给反射电压(VOR​)和漏感尖峰的余量高达700V。这意味着可以使用更宽松的RCD吸收电路参数,甚至在某些低功率设计中,仅依靠器件自身的雪崩耐量(EAS​=18mJ)来吸收部分尖峰能量,从而简化或移除昂贵的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

7.3 EMI与PCB布局

虽然SiC带来了效率提升,但其高dv/dt特性(得益于低Crss​和Qgd​)是电磁干扰(EMI)的主要源头。

  • 布局建议:对于使用TO-263-7封装的B2M600170R,必须利用其开尔文源极特性。驱动回路的回路面积应尽可能小,直接连接至Pin 1 (Gate) 和 Pin 2 (Kelvin Source)。
  • 栅极电阻选择:虽然器件能极快开关,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适当增大外部栅极电阻(RG(ext)​),以牺牲少量开关损耗为代价,换取更平缓的dv/dt,从而满足EMI传导和辐射标准。

8. 结论

 


基本半导体推出的B2M600170RB2M600170H不仅仅是英飞凌IMBF170R1K0M1/IMWH170R1K0M1的简单替代品,而是针对1500V系统辅助电源需求进行了深度优化的升级方案。

  1. 性能越级:以600mΩ的规格对标竞争对手的1000mΩ产品,直接降低了近50%的高温导通损耗,大幅提升了热裕量。
  2. 封装赋能:TO-263-7封装(R版本)通过引入开尔文源极,巧妙地解决了高频开关下的引线电感问题,使其开关损耗比传统TO-247封装降低了30%以上,是追求高功率密度设计的理想选择。
  3. 系统级收益:极低的寄生电容和反向恢复电荷,使得电源系统能够向更高频率演进,从而实现磁性元件的小型化和系统成本的降低。

综上所述,B2M600170系列凭借其在静态损耗、动态响应和封装技术上的全面优势,确立了其在电力电子设备辅助电源领域作为首选1700V碳化硅MOSFET的地位。对于设计工程师而言,从传统的硅基或高阻抗SiC方案切换至B2M600170平台,是提升产品竞争力、适应高压母线趋势的明智之选。

技术沙龙

还没有评论,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