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态
综合 最新发布 最新回复
图文
列表
面板设计好了,坐等收货
面板定制
问一下绿色油墨板和黑色油墨板有什么电性区别?
最近做了几次板发现绿色油墨板高速晶振和低速晶振都工作正常,黑色油墨板高速晶振工作正常,低速晶振不起振,用示波器测量了有点不可思议。 如果还是用黑色油墨怎么做在有晶振的地方开窗不涂油墨。谢谢。
嘉立创PCB
【像素系列】立创新品水杯
嘉立创新出的像素系列保温杯也太好看了吧,容量是450ml的,容量也很大,作为日常使用的水杯感觉喝水的欲望都提示了
金豆商城专区
求助求助
有没有哪位大佬有输入DC10-30V,输出DC10-30V可调,300W的恒压恒流电源方案
硬创社
BGA区域 铺铜到其他线,焊盘,铺铜的距离控制4mil 可以吗
嘉立创PCB
停服更新通告
服务更新通知: 铝合金外壳设计器将于本周末进行服务升级,由于本次升级内容较多,分成两个阶段升级,升级时间11月22日(周六)20:00至凌晨5点,以及11月23日19点至凌晨1点,在此期间,设计器可能会出现短暂网络波动而无法使用,请大家提前保存设计稿,以免丢失。谢谢大家 #停服更新#
铝合金壳体
打卡 签到
金豆商城专区
打卡 签到
金豆商城专区
打卡 签到
金豆商城专区
打卡 签到
金豆商城专区
EDA打不开
啥情况啊,笔记本上之前还可以打开EDA,现在就死活打不开了,还必须装C盘,D盘你都不去了?程序员就不能优化一下?
嘉立创EDA
打卡 签到
金豆商城专区
3D打印BJ-316L耐温多少?
3D打印
基本半导体(BASiC Semiconductor)碳化硅MOSFET跨导特性及其与英飞凌主流同规格产品对比的深度研究报告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摘要随着宽禁带(Wide Bandgap, WBG)功率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碳化硅(SiC)MOSFET已成为储能变流器PCS、光伏混合逆变器以及高密度工业电源等核心应用场景中的关键器件。跨导(Transconductance, gfs​)作为MOSFET器件最为核心的小信号参数之一,直接决定了器件的开关速度、栅极驱动能力以及短路耐受能力,是评估器件动态性能与系统级应用潜力的重要指标。倾佳电子旨在对基本半导体(BASIC Semiconductor)旗下覆盖650V至1400V电压等级的六款代表性SiC MOSFET器件(B3M025065L, B3M040065Z, B3M010C075Z, B3M013C120Z, B3M015E120Z, B3M020140ZL)进行详尽的跨导特性分析。通过解构其静态传输特性、输出特性及动态开关参数,倾佳电子揭示了基本半导体在器件设计中采取的高跨导密度策略,并通过银烧结(Silver Sintering)等先进封装工艺缓解高功率密度带来的热挑战。此外,本报告将上述器件的特性与行业标杆——英飞凌(Infineon)CoolSiC™系列主流同规格产品进行深度对比,剖析了两者在阈值电压(VGS(th)​)设定、栅极氧化层可靠性与通道迁移率之间的权衡策略。研究表明,基本半导体器件展现出极高的电流驱动能力和线性度,尤其在750V与1200V大电流节点上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为追求极致效率的功率变换器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竞争选择。第一章 绪论:碳化硅功率器件物理基础与跨导的意义1.1 碳化硅MOSFET的核心优势与挑战碳化硅(4H-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凭借其禁带宽度(3.26 eV)、临界击穿电场(2-3 MV/cm)和热导率(4.9 W/cm·K)等物理特性的显著优势,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硅(Si)基IGBT和MOSFET。然而,SiC MOSFET的商业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核心挑战之一在于SiO∗2/SiC界面的质量控制。与硅器件相比,SiC界面处的碳簇残留和晶格失配会导致较高的界面态密度(Interface State Density, D∗it),这会捕获沟道内的载流子,导致反型层通道迁移率(Channel Mobility, μch​)降低,进而增加通道电阻并影响跨导特性。跨导(gfs​)在物理意义上描述了栅极电压对漏极电流的控制能力。在SiC MOSFET中,由于漂移区电阻(Rdrift​)随电压等级提高而显著降低(相比Si),通道电阻(Rch​)在总导通电阻(RDS(on)​)中的占比变得更为敏感。因此,优化跨导不仅是提升开关速度的手段,更是降低高压器件总损耗的关键路径。1.2 跨导(Transconductance, gfs​)的物理定义与工程意义跨导定义为在漏源电压(VDS​)恒定的条件下,漏极电流(ID​)对栅源电压(VGS​)的微分:gfs​=(∂VGS​∂ID​​)VDS​=const​在工程应用中,gfs​的大小直接关联以下系统性能:开关速度与米勒平台(Miller Plateau): 在器件开启和关断过程中,栅极电压VGS​会停留在米勒平台电压Vpl​上,该电压近似等于Vth​+Iload​/gfs​。跨导越大,米勒平台电压越低(对于给定负载电流),或者说在相同的栅极驱动电流下,器件能更快地通过线性区,从而实现极高的di/dt,显著降低开关损耗(Eon​,Eoff​)。栅极驱动功率与抗干扰能力: 高跨导意味着微小的栅极电压扰动会转化为巨大的漏极电流变化(dID​=gfs​⋅dVGS​)。这虽然提升了控制灵敏度,但也对栅极回路的抗干扰设计(EMI Immunity)提出了极高要求,特别是在高速开关产生的dv/dt耦合噪声下,高跨导器件更容易发生误导通。短路耐受时间(SCWT): 跨导与短路电流峰值成正比。极高的跨导会导致短路发生瞬间电流迅速攀升至极大值,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焦耳热,从而缩短器件的短路耐受时间。这是追求高性能与保证鲁棒性之间必须权衡的矛盾。第二章 基本半导体SiC MOSFET产品阵列概览与研究方法论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基本半导体(BASIC Semiconductor)官方数据手册(Datasheet)进行深入解读。这些器件覆盖了从650V到1400V的主流电压等级,且封装形式涵盖了低电感的TOLL封装与高功率的TO-247封装,代表了当前国产碳化硅器件的先进水平。表 1:基本半导体SiC MOSFET研究样本概览器件型号电压等级 (VDS​)额定电流 (ID​ @ 25∘C)导通电阻 (RDS(on)​ Typ)封装形式标称跨导 (gfs​)B3M025065L650 V108 A25 mΩTOLL22 SB3M040065Z650 V67 A40 mΩTO-247-410 SB3M010C075Z750 V240 A10 mΩTO-247-446 SB3M013C120Z1200 V180 A13.5 mΩTO-247-438 SB3M015E120Z1200 V161 A15 mΩTO-247-434 SB3M020140ZL1400 V127 A20 mΩTO-247-4L28 S2.2 分析方法论倾佳电子采取“静态参数解构”与“动态行为关联”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静态特性分析: 重点考察数据手册中的“传输特性曲线”(Transfer Characteristics,即ID​ vs VGS​),分析其在不同温度(25∘C vs 175∘C)下的变化趋势,确定零温度系数点(ZTC Point)。同时,结合输出特性曲线(Output Characteristics)评估器件在饱和区与线性区的跨导线性度。动态特性关联: 将跨导参数与电容特性(Ciss​,Crss​)、栅极电荷(Qg​)以及开关能量(Eon​,Eoff​)相关联,计算器件的优值(Figure of Merit, FOM),如 RDS(on)​×Qg​ 和 RDS(on)​×Eoss​。竞品对标分析: 选取英飞凌CoolSiC™ MOSFET系列作为行业基准(Benchmark)。虽然英飞凌的具体数据未直接包含在Snippet中,但作为行业通用的参考标准,其典型的阈值电压(~4.5V)、沟槽栅结构带来的高可靠性设计理念将作为对比分析的背景板,用于突显基本半导体产品的设计取向差异。第三章 基本半导体SiC MOSFET跨导特性详析3.1 650V电压等级器件分析3.1.1 B3M025065L(TOLL封装):低感封装对有效跨导的提升B3M025065L是一款650V、25mΩ的器件,采用紧凑的TOLL(TO-Leadless)封装 。其标称跨导为 22 S(测试条件:VDS​=10V,ID​=50A)。封装寄生电感的影响:在实际电路中,器件表现出的有效跨导(gfs(eff)​)往往低于芯片的本征跨导,这主要是由于源极寄生电感(Ls​)造成的负反馈效应。其关系可近似表示为:gfs(eff)​≈1+gfs​⋅Ciss​Ls​​⋅…gfs​​(注:更直观的近似是 VGS(internal)​=VGS(external)​−Ls​⋅di/dt)。TOLL封装作为一种表面贴装封装,其源极电感极低(通常< 2 nH),且引脚定义中明确区分了Kelvin Source(引脚2)与Power Source(引脚3-8) 。这种开尔文源极设计将栅极驱动回路与主功率回路解耦,使得栅极驱动电压直接施加在芯片的Die上,而不受主回路di/dt在源极引脚上产生的感应电压影响。数据手册显示其Ciss​为2450 pF ,结合22 S的高跨导,表明该器件设计用于超高频开关应用(如服务器电源的图腾柱PFC级)。若使用传统TO-220封装,巨大的源极电感将严重削弱这就22 S的跨导优势,导致开关速度受限。传输特性曲线分析:观察图3(Transfer Characteristics),曲线在VGS​=6V左右开始显著抬升,且在VGS​=12V至18V区间展现出极好的线性度。值得注意的是,在Tj​=175∘C时,其阈值电压VGS(th)​从典型的2.7V(25∘C)降低至1.9V(最小值)。这种阈值电压的负温度系数是SiC MOSFET的典型特征,但1.9V的低阈值意味着在高温工况下,设计者必须引入负压关断(推荐-5V)以防止误导通,这与跨导极高带来的高di/dt干扰风险是相呼应的。3.1.2 B3M040065Z(TO-247-4封装):平衡型设计B3M040065Z同样为650V器件,但导通电阻为40mΩ,标称跨导为 10 S(测试条件:ID​=20A)。从25mΩ到40mΩ,电阻增加了60%,而跨导从22 S降至10 S,下降了约55%。这种比例关系印证了跨导与活性区域面积(Active Area)的正相关性。尽管跨导绝对值较低,但考虑到其应用场景(可能是功率较低的DC/DC变换器),10 S的增益足以在较小的栅极驱动电流下实现快速开关。该器件同样采用了TO-247-4封装 ,引入了开尔文源极(Pin 3)。在67A的额定电流下 ,开尔文引脚的存在确保了即便是10 S的跨导也能被充分利用,避免了传统TO-247-3封装中常见的源极电感引起的栅极振荡问题。3.2 750V电压等级器件分析(B3M010C075Z):极致性能的代表B3M010C075Z是本次研究中性能最为强悍的器件之一,电压等级提升至750V,导通电阻低至 10 mΩ ,标称跨导高达 46 S(测试条件:ID​=80A)。极高跨导的物理基础:46 S的跨导数值在单管MOSFET中极为罕见,通常仅见于大功率模块中。这表明B3M010C075Z内部可能是大面积的SiC晶圆,或者采用了极高密度的平面(Planar)栅结构工艺,以此最大化沟道宽长比(W/L)。如此高的跨导意味着器件在饱和区具有极低的通道电阻,Rch​占比极小,导通损耗主要由漂移区决定。这对于750V器件来说是非常理想的设计。银烧结工艺(Silver Sintering)的热学贡献:数据手册明确标注“Silver Sintering applied” 且结壳热阻Rth(jc)​仅为 0.20 K/W。这一数值显著优于传统锡焊工艺。跨导与温度密切相关。由于声子散射增强,晶格温度升高会导致载流子迁移率下降,进而导致跨导降低(见图6:On-Resistance vs. Temperature,电阻随温度上升而增加)。银烧结技术提供了极低的热阻通道,使得芯片在大电流脉冲下(如电动汽车急加速)能更快地将热量导出,抑制结温Tj​的剧烈上升。这种热学稳定性直接转化为“动态跨导”的稳定性——即在实际高负荷工况下,器件能维持比传统封装器件更高的瞬态增益,从而保证开关速度不发生严重退化。3.3 1200V电压等级器件分析(B3M013C120Z & B3M015E120Z)这两款器件面向1200V高端应用,如800V电压平台的电驱系统或光伏逆变器。B3M013C120Z: 13.5 mΩ, 38 S (ID​=60A) B3M015E120Z: 15 mΩ, 34 S (ID​=58A) C系列与E系列的对比:从参数上看,两者非常接近,但B3M013C120Z在更低的电阻下实现了更高的跨导(38 S vs 34 S)。值得关注的是**栅极电荷(Gate Charge, Qg​)**的差异:B3M013C120Z: Qg​=225 nC B3M015E120Z: Qg​=185 nC 这里体现了经典的FOM权衡。B3M013C120Z虽然导通电阻更低、跨导更高,但代价是栅极电荷增加了约21%。这意味着驱动B3M013C120Z需要驱动芯片提供更大的峰值电流,且在高频开关时驱动损耗(Pdrive​=Qg​⋅Vgs​⋅fsw​)会更大。对于追求极致导通效率的低频应用(如电机驱动,开关频率<20kHz),B3M013C120Z的高跨导和低电阻是首选;而对于追求高频开关的应用(如DC/DC,开关频率>50kHz),B3M015E120Z较低的Qg​可能带来更优的综合效率。3.4 1400V电压等级器件分析(B3M020140ZL):高压与跨导的博弈B3M020140ZL提供了1400V的耐压,导通电阻20 mΩ,跨导 28 S 。通常,随着耐压等级的提高,为了维持击穿电压,漂移区必须加厚且掺杂浓度降低,这导致漂移区电阻占比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过度优化沟道密度以提升跨导(降低通道电阻)的边际效益会递减。然而,基本半导体依然保持了28 S的高跨导水平。这说明即使在1400V节点,该器件的设计依然保留了强大的电流处理能力,并未因追求高压而牺牲过多的动态性能。其TO-247-4L封装同样带有开尔文源极,确保了在高压大功率开关(往往伴随极大的dV/dt)下的栅极控制稳定性。第四章 同规格主流竞品(英飞凌)对比分析为了全面评估基本半导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章将其特性与SiC功率器件领域的领军者——英飞凌(Infineon)的CoolSiC™ MOSFET技术进行横向对比。虽然本报告无法直接引用英飞凌的实时数据手册,但基于行业公开的技术参数与设计理念,我们可以构建出清晰的对比图谱。4.1 阈值电压(Threshold Voltage)与噪声容限英飞凌CoolSiC™设计理念:英飞凌通常采用沟槽栅(Trench Gate)技术。其显著特点是拥有较高的阈值电压,典型值通常设计在 4.5V 左右(VGS(th)​ @ VDS​=VGS​,ID​≈mA级)。较高的阈值电压提供了极佳的噪声容限,使得器件在0V栅极电压下关断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甚至在某些应用中允许使用单极性驱动(0V/18V)。基本半导体特性对比:分析B3M系列数据手册,其阈值电压VGS(th)​典型值约为 2.7V(范围2.3V - 3.5V)。优势: 较低的阈值电压意味着器件能更早地进入强反型区。在栅极电压上升初期(如从0V升至5V),基本半导体的器件可能已经开始流过可观的电流,这有助于缩短开通延迟时间(td(on)​)。劣势与挑战: 2.7V的阈值,特别是在高温175℃下会进一步降低至1.9V ,使得“米勒效应”引发的误导通风险显著增加。当半桥电路中对管高速导通产生高dV/dt时,通过Cgd​耦合回栅极的电流极易将栅极电压抬升至1.9V以上。设计推论: 使用基本半导体SiC MOSFET时,必须采用负压关断(如-3V至-5V)。数据手册中的推荐工作电压范围“VGSop​=−5/18V” 也印证了这一点。相比之下,英飞凌器件对负压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4.2 跨导线性度与饱和区行为英飞凌CoolSiC™设计理念:英飞凌的沟槽结构通常表现出非常线性的传输特性,且由于沟槽消除了JFET区,其在在大电流下的跨导滚降(Roll-off)较小,短路电流能力受到一定物理限制,这有利于短路保护。基本半导体特性对比:观察基本半导体的输出特性曲线(Figure 1),在VGS​=18V时,电流呈现出极好的线性增长,且饱和电流数值极大。例如B3M010C075Z在VDS​=5V时即可通过数百安培电流 。高跨导密度: 基本半导体器件(如B3M010C075Z的46 S)展现出的高跨导表明其平面或沟槽工艺在单位面积内集成了极高的通道周长。短路保护挑战: 高跨导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降低了导通损耗,但也意味着在发生负载短路时,漏极电流将瞬间飙升至额定电流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对比英飞凌通常具备2-3μs的短路耐受时间(SCWT),基本半导体高达360A(B3M013C120Z )甚至480A(B3M010C075Z )的脉冲电流能力暗示其短路电流极高,对驱动电路的去饱和(Desaturation)保护响应速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可能需要< 1.5μs响应)。4.3 栅极驱动电压策略英飞凌: 推荐驱动电压通常为 +18V基本半导体: 数据手册明确指出,RDS(on)​是在 VGS​=18V 下测得的典型值 。虽然数据手册也给出了15V下的电阻值(如B3M025065L在15V时电阻为33mΩ,而在18V时为25mΩ ),可以看到从15V提升到18V,电阻降低了约24%。结论: 为了充分发挥基本半导体器件的高跨导低电阻优势, +18V驱动是强制性的。如果用户直接沿用IGBT的15V驱动方案,将无法获得数据手册标称的性能,且导通损耗会显著增加。这在器件替换(Pin-to-Pin Replacement)时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关键差异。第五章 跨导对动态开关过程的深度影响跨导不仅是一个静态参数,它深刻地支配着器件的动态开关轨迹。本章将结合数据手册中的电容与开关能量数据,分析gfs​如何塑造开关波形。5.1 开关能量(Eon​,Eoff​)与跨导的耦合开关过程主要分为延时阶段、电流上升/下降阶段(di/dt)、电压下降/上升阶段(dv/dt)。跨导主要影响电流变化阶段。在开通过程中,栅极电压上升穿过阈值后,漏极电流开始上升。此时:dtdiD​​≈gfs​⋅RG​⋅Ciss​VGS(driver)​−Vplateau​​基本半导体的高跨导(如46 S)意味着即便在米勒平台电压Vplateau​附近,微小的栅极电压过驱动也能产生巨大的di/dt。数据佐证: B3M010C075Z的开通损耗Eon​为910 μJ,关断损耗Eoff​为625 μJ 。通常Eon​包含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因此数值较大。但Eoff​不仅取决于关断速度,还取决于尾电流(SiC几乎无尾电流)。625 μJ的极低关断损耗直接得益于高跨导:当栅极电压被拉低至米勒平台以下时,巨大的跨导使得通道迅速夹断,电流瞬间归零,电压迅速建立,从而极大地压缩了V⋅I重叠区。5.2 栅极电阻(RG​)敏感度分析 观察图19和20(Switching Energy vs. External Gate Resistance1:曲线显示开关能量对RG​非常敏感。随着RG​增加,损耗急剧上升。物理阐释: 这证实了器件处于“栅极受控模式”(Gate Controlled Mode)。由于器件内部物理速度极快(本征跨导高,电容小),开关速度的瓶颈完全在于外部栅极回路充放电的速度。这对于工程师是好消息,意味着可以通过调整RG​精确控制di/dt和dv/dt,以平衡效率与EMI。对比: 如果跨导较低,即便减小RG​,开关速度也可能受限于器件内部载流子输运或通道形成速度,导致损耗无法进一步降低。基本半导体器件展现出的高灵敏度证明了其具有极高的动态潜力。5.3 栅极电荷与驱动功率B3M013C120Z的总栅极电荷Qg​为225 nC 。相比之下,B3M025065L(650V)仅为98 nC 。跨导的提升往往伴随着Qg​的增加(因为需要更大的栅极面积或更薄的氧化层来提升Cox​)。工程师在设计辅助电源时需注意:Pgate​=Qg​⋅ΔVGS​⋅fsw​以B3M013C120Z为例,在100kHz下,驱动功率 P≈225nC⋅(18V−(−5V))⋅100kHz≈0.52W。这在常规驱动芯片的能力范围内,但对于多管并联应用,驱动功率将成倍增加,可能需要外扩推挽电路(Totem Pole Buffer)。第六章 应用设计与系统级考量6.1 驱动电路设计建议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基本半导体SiC MOSFET的驱动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驱动电压: 严格采用 +18V / -5V 的电源配置。+18V用于饱和导通,降低RDS(on)​;-5V用于可靠关断,防止因低阈值VGS(th)​和高跨导引发的米勒误导通。米勒钳位(Miller Clamp): 由于跨导极高,建议在栅极回路中增加有源米勒钳位功能,或者使用分体式推挽输出,在关断期间提供低阻抗通路。开尔文连接: 必须充分利用TO-247-4或TOLL封装的开尔文源极引脚。将驱动回路的参考地(Driver GND)严格连接至Kelvin Source,而非Power Source,以旁路主回路di/dt造成的感应电动势。6.2 散热与并联设计基本半导体器件在低VGS​下表现出正温度系数(电流随温度增加),但在高VGS​(18V)推荐工作点表现出明显的负温度系数(电流随温度减小,电阻增加)。ZTC点分析: 数据手册图3显示,ZTC点大约在VGS​≈11−13V。只要驱动电压高于此值(18V远高于此),器件就具有热稳定性。并联策略: 这意味着多管并联时,温度较高的芯片会自动分担较少的电流,从而实现热平衡。银烧结技术(如B3M010C075Z)带来的低热阻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热稳定性,使得基本半导体器件非常适合大功率模组的并联应用。第七章 结论深圳市倾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倾佳电子”)是聚焦新能源与电力电子变革的核心推动者:倾佳电子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深圳福田区,定位于功率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专业分销商,业务聚焦三大方向:新能源:覆盖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交通电动化:服务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控、电池、电机)及高压平台升级;数字化转型:支持AI算力电源、数据中心等新型电力电子应用。公司以“推动国产SiC替代进口、加速能源低碳转型”为使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碳达峰、碳中和),致力于降低电力电子系统能耗。需求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及功率模块,配套驱动板及驱动IC,请添加倾佳电子杨茜微芯(壹叁贰 陆陆陆陆 叁叁壹叁) 倾佳电子通过对基本半导体(BASIC Semiconductor)六款SiC MOSFET器件的详尽分析,得出以下核心结论:高跨导设计策略: 基本半导体器件展现出卓越的跨导特性(如750V器件高达46 S),这得益于其优化的沟道设计和高密度的晶胞结构。这种高跨导赋予了器件极低的导通电阻和极快的开关响应速度,使其在效率敏感型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先进封装技术的赋能: 通过全系引入开尔文源极(Kelvin Source)设计,并由高端型号(如B3M010C075Z)采用银烧结工艺,基本半导体成功解决了高跨导器件面临的寄生电感干扰和热管理瓶颈,确保了芯片本征性能在系统级应用中的释放。与英飞凌的差异化定位: 相比于英飞凌CoolSiC™追求高阈值电压和短路鲁棒性的保守平衡策略,基本半导体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性能取向:更低的阈值电压(2.7V)、更高的驱动电压要求(18V)以及极高的电流密度。这使得基本半导体产品在纯性能维度(导通与开关损耗)上具备超越同级竞品的潜力,但也对应用工程师在栅极驱动设计和保护电路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综上所述,基本半导体SiC MOSFET凭借其高跨导、低电阻和先进封装技术,已具备与国际一线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对于能够驾驭其高速开关特性并优化驱动设计的系统而言,采用该系列器件将实现功率密度与效率的双重突破。
基本半导体(BASiC Semiconductor)碳化硅MOSFET跨导特性及其与英飞凌主流同规格
技术沙龙
求助求助
谁会啊真球球了
嘉立创EDA
社区数据
今日帖子
-
今日互动量
-
在线人数
-
帖子总量
-
用户总量
-
推荐话题 换一批
#立创开源六周年#
#DIY设计#
#嘉立创PCB#
#嘉立创3D打印#
#嘉立创免费3D打印#
#技术干货#
#高校动态#
#嘉立创fpc#
查看更多热门话题
功能讨论
()
主题
打赏记录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4666号 · 粤ICP备2023121300号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侵权举报 · ISO/IEC · Copyright © 2024 嘉立创社区版权所有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8:00 · 联系地址:中国·深圳(福田区商报路奥林匹克大厦27楼) · 媒体沟通:pr@jlc.com · 集团介绍
移动社区